智通财经APP获悉,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8月1日消息,近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正将最新编制完成的《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送往国家有关部委及湾区所涵9市和香港、澳门特区政府。
2017年3月5日,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三地跨制度的国家发展战略。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正式签署。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 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陆域面积约5.6万平方千米,大陆和岛屿海岸线总长3201公里。形似中国传统瑞兽麒麟。其三面环山,三江汇聚,面向南海,地处海陆交互作用地带,地质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但区域差异较大,局部存在一些地质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主编、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秦绪文介绍,图集涵盖土地规划利用管理需要重视的资源环境条件、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适宜性、产业规划布局需要考虑的能源与资源条件、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重视的资源环境状况和防灾减灾需要重视的重大问题,包括6部分内容、图件55幅。围绕大湾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9+2”城市群国土空间布局、海洋经济发展、资源配置、重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等,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科学发展建议。
――大湾区后备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大。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土地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评价研究表明:湾区耕地面积总量少,约7820平方千米,但有较为丰富的滩涂和浅海区等后备土地资源,面积达7225平方公里,可作为区域工程建设、城市建设用地;富硒土壤资源丰富,分布面积为35830平方公里,可占全区面积的64%,优质富硒土壤主要分布在江门、肇庆、佛山、惠州等市;旅游资源丰富,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的有利地区。在土地规划利用管理方面,研究部门建议:要科学合理利用滩涂和极浅海后备土地资源;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积极发展富硒农产品(000061,股吧)特色产业。
――大湾区地质条件稳定,有利于实现区域一体化建设。通过开展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地壳相对稳定,历史上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具备相对优越的工程地质条件;陆域工程建设地基条件较好,陆域西部、东部地形起伏较大,以坚硬块状岩浆岩、弱风化碳酸盐岩及砂砾岩等为主,地基条件良好;海域近岸区地形起伏不大,地质灾害因素较少,工程建设适宜性好;90%以上的濒海海岸线适宜或较适宜建设港口。在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方面,建议:要加强对活动断裂的勘查和设防,充分利用地基条件良好的区域,科学布局重大工程,实现内地与港澳交通设施等有效衔接。
――大湾区资源丰富,现代产业布局需优化。综合研究表明,湾区及周边海域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能源开发利用潜力极大。海域油气资源多在珠江口盆地,预测石油资源量为80亿吨,天然气水合物有较好开发远景,已圈定11个远景区、19个成矿区,锁定2个千亿方级矿藏,并已在神狐海域成功试开采60天,累计产气超过30万立方米;地热资源充沛,温泉众多,可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初步评价大湾区地热资源量1.42×1019焦耳;海砂资源丰富,探明远景资源量385亿立方米;地质遗迹资源种类多,仍有大量地质遗迹资源待开发;地下水较丰富,地下淡水天然资源总量约每年150 亿立方米,水质优良率达77.1%,应急供水潜力大。在产业规划布局方面,建议:要加强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力度,积极推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以地热田为基本单元,统一勘查开发,提高开发利用程度;积极推进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布局。
――生态环境有待治理。研究表明,区内湿地开发程度高,呈退化趋势。截止2015年底,粤港澳大湾区湿地面积8650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15.45%,呈退化趋势,天然湿地减少幅度较大;矿山开采损毁的土地多未得到及时的恢复治理,恢复治理率为5.5%;陆域土壤与地下水、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较好,但局部重金属、有机物污染严重,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总体较低,局部污染较重,范围较小。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建议:应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及时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尽快开展水土污染调查与评估,助力优质生活圈打造和美丽湾区建设。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大湾区岩溶塌陷季节性多发频发,影响城镇及重大工程安全。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建议:在城镇规划区采取地面沉降规避、处置等预防措施;开展城镇及重大工程区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有效开展台风暴雨期崩滑流灾害群测群防工作,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