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出炉的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清楚地表明,我国国民经济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向好趋势正处于强劲回升中。
统计显示,一季度我国GDP增速达到11.9%,CPI上涨2.2%。与此同时,1至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19.7%。以上三大关键指标充分说明,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急速下滑后,我国经济已重新回到上升轨道,并呈现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的良好局面。不过,在最初的快慰与欣喜之后,一些专家提醒,经济强劲回升并不能掩盖内部结构失衡问题。实现今年宏观调控目标,关键是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迈出实质性步伐。
内需驱动型经济增长进一步强化
有一种观点认为“2009年中国经济运行的实践标志着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从外需驱动型转变为内需驱动型,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转变”。
“我认为这个评价是合乎实际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新立在该中心21日举办的“经济每月谈”论坛上表示,从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内需对经济增长发挥着主要拉动作用,并且这种内需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正在得到进一步强化。另一可喜的情况是,一季度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了2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9%。其中,投资的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期回落了3.2个百分点,而消费的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期加快了2.9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的强劲回升也拉动了全球经济的复苏。一方面,一季度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8.7%,扭转了去年大幅度下降的局面;另一方面进口大增64.6%,贸易顺差大幅减少,进出口趋于平衡,这表明过去更多地是依靠出口实现经济增长的中国经济,正在通过内需的扩大,拉动全球经济复苏。
经济结构失衡仍很严重
尽管内需在扩大,消费在增长,但投资在GDP中的比重过大,给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中国过度依靠于投资促进发展的模式,在保增长压力下,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结构的失衡和扭曲”,原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张祥对于经济回升中面临的结构调整难题表示出担忧。他在当日的论坛上发言说,1978年到2000年我国投资增长率平均是36.7%,而去年投资拉动力已达到历史最高的92.3%,说明经济结构失衡扭曲依然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在重复投资输送外资增长的经济模式”。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5.6亿吨,钢材产量达到6.9亿吨,水泥产量达到19亿吨,占到全世界50%左右。为什么在出口回升、消费扩大的情况下,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业仍在过快增长?专家们认为,主要归因于房地产投资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拉动。去年投资增长过快,在制造业方面找不到好的项目,于是资金大量投向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工程和地产项目,从而直接拉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增长。
“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我们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我们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的依赖”。郑新立表示,核心的问题是要在自主创新上有所突破,以此带动产业的升级,实现结构的调整。
行业洗牌加大银行信贷风险
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强,中国民生银行授信部总经理石杰分析商业银行目前将面临着近几年来最大的挑战。
今年以来,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国务院陆续出台了更加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落后产能鉴定标准和投资项目审核管理等配套政策,后续还将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进行修订。因此,对涉足于这些产业的商业银行而言,信贷资产风险正在逐步显现。此外,近期房地产调控新政频出,也使得商业银行市场波动风险加大。石杰表示,随着银行信贷门槛的提高,一旦住房销售回笼放慢或者外部环境收紧,部分高价拿地、过度依赖信贷杠杆的房地产企业资金链将面临风险,从而使得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安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此外,随着经济不断回升,特别是通胀预期的增强,货币政策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业务,以及近期重新启动三年期央票,在通过银行收回流动性的同时,也会带来企业经营困难和融资成本不断提高的问题。这反过来也会给银行信贷资产带来风险。对此,石杰认为,银行一方面应做好相关行业信贷风险压力测试,另一方面要围绕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及监管要求,加强重点领域的风险管控。尤为重要的是,要适应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