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成都军区昆明陆军学院第一作战指挥教研室教员窦明富 解读内容:西方军事谚语说:“外行人谈战争,内行人谈物流。”这与孙子“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的著名论断不谋而合。现代战争不仅仅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且是军事物流保障能力的直接较量。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军事物流量之大、技术之先进、指挥之通畅,已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虽然在战争进程中美军也曾一度陷入补给困难、食品短缺的境地,但从总体和全貌上来看,还是瑕不掩瑜,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级储备 备战为先
保障军事物流的源头,美军在开战前15个月里建成了本土基地——前进基地——一线基地三级链式物流保障网。第一级在美国本土,由中央司令部统一指挥。第二级是前进基地。美军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亚群岛的8艘预置船可为2个陆战队提供30天的作战物资,而位于科威特的前进基地也可装备2个旅的武器及物资;空军在土耳其开辟了3个新机场和4个特种部队专用物流基地;陆上物资储备和武器装备则集中在科威特西部的37个仓库。第三级为一线基地,主要分布在阿曼、巴林、约旦等地,直接对一线部队实施物资供应和技术保障。正如孙子《形》中所言:“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只有充分进行战争的物资准备,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三位一体 立体保障
孙子在《虚实》提出“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观点,阐明了夺取战争主动权的指导思想。而美军的立体物流保障模式正是孙子“致胜论”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据统计,在美军战备过程中,人员的95%靠空运,装备的95%靠海运。
海军是美军的主要运输渠道。军事海运司令部拥用19艘大型滚装船,其中11艘用于陆军师的早期作战和支援装备,8艘用于从迪戈加西亚海军基地向海湾的物资运输。美国国防部还征集了约50艘大型商船运送重装备。
保证空运畅通,美军申请了20多条跨大西洋的“空中走廊”。如果全部出动,空中运输部队的C-5、C-17等中远程运输机,以及KC-135等空中加油机,可一次将4万多吨重的物资运送到5000公里以外。此外,美国国防部还与22家国内航空公司达成协议,仅开战第一阶段就征用了47架民用飞机和31架宽体运输机。
美军针对伊拉克战争远离本土作战的特殊性,多法并举,形成了海陆空一体、机动灵活的物流保障模式。这充分体现出孙子所推崇的“因敌制胜”的应变原则,从而掌握战场主动权。
持续威慑 从容物流
早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时,美国就宣称要打击伊拉克,战争信号早早发出,却迟迟未付诸于军事行动,反而利用战前的15个月边准备边威慑,从容展开军事物流的部署。战前美军共向海湾地区运输了300多万吨物资,开战三周便在伊拉克投下了1.5万枚精确制导炸弹、75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真可谓“威加于敌”。这和以住美军的缺乏战争征兆、物流信息滞后形成鲜明对比。伊拉克战争使美军意识到:只要通过高科技的震慑作用,“让敌方认识到自己的绝望局势”,就能够达到以较小的代价实现摧毁对方战斗意志的目的。 科技助力 全程可视 孙子在《形》指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求胜。”而实现“先胜”的条件之一便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如何在物资部署方面做到“知彼”呢?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凭借外层空间的各类卫星、2万米高空的“全球鹰”无人机、1万米高空的预警机、6万米的“捕食者”无人机、几百米低空的无人飞行器,以及地面上的各类传感器和特种情报人员,形成立体信息伞,对伊各个战场进行全方位监控。美军后勤指挥部对伊军物资部署的认知能力因此而得到大幅提高。
那么如何“知己”呢?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便着手研究新的物流管理方法,即“全资产可视化”。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集装箱上标记一种射频标签,当集装箱进出物资基地或交通枢纽时,射频查询器都会对标签进行自动判别,其信息通过卫星或地面传输给指挥中心。这样,无论物资运到哪里,美军都可以动态调控,克服了物资分发供应的瓶颈,实现了供应链的全程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