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1年)》。报告指出,目前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中药、肿瘤药物、内分泌药物(糖尿病新药)的不良反应增多。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96.2万份,其中,收到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9.7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30.4%。报告数量最多的为肿瘤用药,这提示临床需继续加强该类药品的风险管理。糖尿病治疗药物报告数量与2020年相比的增幅最大,例如一些较新的糖尿病治疗药物聚乙二醇洛塞那肽、度拉糖肽、达格列净。报告指出,2021年统计的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增多,并不是药品安全水平下降,而是监管部门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全面,对药品的风险更了解,风险更可控,对药品的评价更加有依据,监管决策更加准确。“是药三分毒”,中药和其他药品一样,也可能产生一定不良反应。2021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涉及怀疑药品210.4万例次,其中中药占13.0%;2021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怀疑药品27.8万例次,其中中药占5.1%。报告指出,与2020年相比,2021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有所上升。从药品类别上看,活血化淤药的报告数量依然居首位。患者如果不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或者辨证不当、超说明书功能主治用药,可能使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加。报告显示,从剂型统计情况看,2021年注射剂(不含疫苗)不良反应/事件总体报告数量与2020年同期相比增长14.7%,在药品总体报告中占比与近年来总体情况基本一致。根据注射剂监测情况,建议临床医生始终遵照“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用药原则合理选择用药。(记者张华)
转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