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产业周期、疫情、国际局势紧张等多重因素影响,电池制造业上游原材料成本涨幅不断扩大,每吨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在一年内增长10倍。有业界人士认为,这已经背离了供需规律,是非正常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从需求角度判断,锂电池价格上涨或将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不过,在主管部门调控和各方努力下,动力电池价格将逐步回归理性。电池原料全线涨价“不涨撑不下去”已经成为电池企业最无奈,却也是最真实的心声。电池涨价的原因主要是原材料全线涨价。动力电池主要原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等,这些原材料受锂、镍、钴等大宗商品或化工原料价格影响较大。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从2021年初到2022年3月,正极三元锂材料均价从12.4万元/吨上涨至36.8万元/吨,涨幅高达196.8%;涨幅更为离谱的磷酸铁锂材料均价由4万元/吨飙升至16.2万元/吨,涨幅为305%。在整个产业链中,上游原材料的涨价更令人瞠目,锂辉石涨幅达到了444%,均价从2.5万元/吨涨至13.6万元/吨,这直接导致电池级别的碳酸锂均价从 5.3万元/吨上涨至 49.5万元/吨,833.9%的涨幅。从已发布业绩的上市公司中可以看到,多家锂电池产业链上游企业净利润大幅度上扬。主管部门统筹应对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成本占比约为40%左右。近期原材料涨价引发的连锁反应,已引起行业主管部门高度关注。工信部日前组织召开动力电池上游材料涨价问题座谈会,要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供需对接,协力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协作关系,共同引导锂盐价格理性回归,加大力度保障市场供应,更好地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直言,电池材料价格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已经背离了供需需求的增长,产生了一种非正常的增长。新能源汽车行业想要提升电池供应材料的供给水平也要依靠发展与管理,需要围绕资源开采与提炼、电池技术研发创新、回收利用系统建设等方向来推动科技创新。万钢建议要在低镍、低锂、低钴或者无钴电池的研发方向上发力,以解决被上游 “卡脖子”的风险。同时,对于锂及其他动力电池原材料交易市场必须加强管理。万钢强调要在国际物流渠道与贸易流程化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以保障全球动力电池材料的供应。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强调一定要推动关键原材料价格回归理性。如果原材料价格不能回归理性,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极大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必须开展保供稳价工作,“该挤挤水分了!总不能逼着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限产、停产给你看吧,那时没有赢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预计两三年后将恢复完全的供需平衡,甚至到了2025年还将出现电池产能过剩的局面。专家们认为,全球锂资源的可采储量在2005年到2010年之间提升了400%,如今探明的可采储量达到了2200万吨,如果以NCM811电池来计算,可以生产227TWh的动力电池,即便每辆车都搭载100千瓦时的电池,仍可满足22.7亿辆电动汽车的生产需求。与此同时,当市场需求逐渐增大,锂资源会出现新的勘测量与可采储量,资源上一定可以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求。此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锂资源并不是一次性使用,专家预计2030年之后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将形成规模产业,预计2025年将有1.25亿千瓦时的回收量,也将极大缓解上游原材料开采不及时带来的压力。届时,恐慌性库存储备带来的需求将回归正常,但是欧阳明高也建议要在当下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囤积居奇,以抑制原材料价格在短期内出现大幅波动。 扩产创新多管齐下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近期已呈现企稳趋势,价格涨幅出现回落。业内人士分析,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今年已开工总投资近千亿元的新项目,预计将新增产能超200GWh。随着上述项目投产、车企自建或合建电池厂,动力电池供需紧张势必大幅改善。有专家认为,今年下半年上游原材料价格疯涨势头将得到扭转。作为电池行业龙头企业的宁德时代在近期提出了新的抵抗原材料涨价风险的方案,推出新型电池,高技术实力,以减少对原材料的损耗。宁德时代透露将在4月推出第三代CTP电池技术,其内部将其称为 “麒麟电池”。据了解,第三代CTP技术具备极速、无损、安全、高效等特点,能够适配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两种电池体系,对应能量密度分别达到160Wh/kg、250Wh/kg以上,在相同的化学体系、同等电池包尺寸下,其容量相比特斯拉推出的4680电池可以提升13%。比亚迪在日前的电话会议上也提出了刀片电池新的产品技术研发路线,刀片电池的规模效应、良率提升可以带来成本优化。比亚迪方面表示,刀片电池发布后便引领市场,使磷酸铁锂路线重回主赛道,在化学成分、结构、生产工艺上都具备极高竞争力,助力公司车型竞争力显著提升。而纯电动车在500-600km续航里程水平下,整车对电池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电池的能量密度重要性在降低,电池的成本、循环寿命、安全性等要求将会更高。公司亦会将刀片电池成本方面作为研发重点之一。(郭宇)
转自: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