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造船大国,为实现船舶以及海工相关技术装备在设计、研发、关键部件配套以及建造等领域的突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已经成为行业从大到强的瓶颈。海工建设持续推进今年,我国许多“大国重器”迎来新的重大节点,在全国各船舶生产基地,一批重点海洋工程装备建造正在稳步推进。在位于上海的中国船舶集团江南造船,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深远海大型专业海道测量船正在开足马力加速生产,实现今年交船目标。据悉,该船总长123.6米,设计排水量约7500吨,定员100人,续航力18000海里,入级中国船级社(CCS)。船舶采用GONDOLA结构形式搭载多种先进测量设备,具备DP2级动力定位能力,满足无限航区要求,是一艘突出专业性、多任务目标、模块化设计的现代化大型测量船舶。该船建成后主要承担中国管辖海域,特别是南海等深远海海域海道测量任务,兼顾对深远海失事船舶、遇难沉船、失联飞行器等进行应急搜寻扫测任务,以及国际联合海洋测绘交流工作,是当之无愧的又一艘国之重器。另一边,今年1月21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联合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为荷兰SBM OFFSHORE公司建造的第三艘世界独创的Fast4Ward?“通用型”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MPF3签字交付,其设计理念是一艘储油能力达230万桶原油的FPSO。该型FPSO能满足西非、南美等地区的海洋环境条件。同时,在上海外高桥造船的海工码头,另一项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深海装备自升式钻井平台,目前已经完成升降试验,转入各系统的完善保养阶段,为整船交付做最后的准备工作。除了生产建造的提速,针对特殊任务的船舶调试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深蓝”号是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渔业捕捞加工一体船,也是世界目前最大最先进的渔业捕捞加工一体船。据悉,该船总长约120米,型宽21.60米,设计吃水7.3米,设计航速15节,可满足ICE-A冰区(冰厚度0.8米)及-25℃低温环境的营运要求,为了配合今年我国首次开展的深远海渔业资源的科考、捕捞和加工工作,“深蓝”号将在今年3月奔赴南极海域进行作业。核心竞争力待提升海工装备按照用途一般分为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其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洋浮体结构物三大类。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是目前海洋工程装备的主体。包括各类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卸油船、起重船、铺管船、海底挖沟埋管船、潜水作业船等辅助装备,占据了全部海工装备市场份额的九成以上。而海工产业链条包括咨询到设计、建造、设备配套直至总包等领域,作为一个需要长期经验积累的行业,欧美等发达国家凭借在船舶制造业以及海洋探索方面数百年积累下来的经验造就了一大批行业内顶尖的细分领域企业,在为海上石油钻探平台、FPSO、半潜船以及各类海洋工程船提供设计方案、配套设备乃至总包等领域建立起的技术优势较为明显。中国海工制造业起步较晚,因此尽管在最近十多年里抢占了一部分原本由韩国等把持的中低端市场,但高端设备仍需要依赖于一些欧美企业。大部分企业只能制造低端产品,即使能制造高端产品的企业,也不具备自主配套能力,有些产品还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需为此付出高额的专利费。业内人士表示,如同造船业一样,欧美企业总体的趋势是把高附加值的设备,例如放入钻井装备、电气系统、动力系统以及定位等关键设备都攥牢牢握在手中,其他国家即便是能获得诸如海上钻井平台或者大型工程船之类的订单,其关键设备乃至整体方案设计还是要找到那些在不同领域具有很强优势的欧美企业来做。这一点造船业也差不多,豪华邮轮这样的高利润产品欧美船厂自己接单,货轮之类的虽然都留给了中日韩等国家,但很多船上的装备自己生产不了或是不够好,还是要靠采购。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中国海工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已经建立起很强的制造能力,在不少领域的配套设备方面都形成了基础,下一步就是要从传统的造船业思维中脱离出来,通过专业平台从基础的设计、研发到制造、配套全面补短板,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协同创新破窘境高端海工装备是海洋强国的基石,也是我们国家海洋科技领域存在的短板和痛点,有不少“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强化海洋工程科技创新,提升高端海工装备的研发能力,事关我国海洋进入探测、开发和安全保障的重大需求。高端海工装备系统集成度高、技术复杂、资金密集,高起点、高投入、高风险、小市场特征明显。一开始,像外高桥、振华重工类似的中国造船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做起重船、铺管船、海底挖沟埋管船这类辅助装备,从外围切入海工装备制造这一领域的。这对在该领域尚处于入门阶段的中国造船企业来说,既属无奈,也是合理的选择。如今要做强海工装备,就要努力打造强核心、大平台、产业化的协同创新模式,提升高端海工综合研发制造能力。目前,国内该领域科研机构各自为战,研发设计同质化、碎片化、低端化的问题比较突出,高端海工装备的研发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有两个需待解决的问题:一个是涉及到底层的基础性核心技术,需要更加重视产业链中后端的研发平台、技术标准、质量管控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基础性核心技术和装备的迭代研发能力;另外一个是顶层系统的集成创新能力,需要加大投入研发力度,聚焦产品化、系统性研发,补产业链短板,提高产业化和实用化能力。(本文综合自央视新闻、华夏时报、企业观察报、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
转自:中国水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