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风险控制等多方面问题待解 危化品产业转移考验重重

时间:2022-03-14 00:00:00

应急管理部近日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在我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转移项目的主要省份中,2019年以来新增转移项目632个。这些转移项目中,高危工艺占比大、部分项目本质安全水平低。按照危险化学品项目2年-3年的建设周期,今年预计有470多个项目集中投产。应急管理部认为,部分承接地统筹发展和安全不够,在安全基础、监管能力、人员专业素质等方面不匹配的情况下,盲目承接转移项目。"如果风险管控不到位,很可能进入事故多发易发期。"应急管理部危化监管一司司长孙广宇直言,危化品项目正由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加速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承接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同时相关地区也面临着不小考验。转移不只是地理位置的变动产业转移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也有承接危化品项目的优势。"高危项目往往属于高耗能产业,需要更大的安全距离,对供应充足、价格低廉的能源资源需求比较大。"中国石油大学油气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陈守海告诉记者,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土地、能源等供应相对宽裕,具备一定吸引力。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21个省区选择产业承接。例如,湖北仙桃、天门、荆州等地均有重点承接县,涉足新材料、新化工等领域;宁夏作为化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初步形成了以煤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面向所有承接地区,应急管理部将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着力把好安全关。"相比东部沿海,承接地区在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不存在太大劣势,主要短板是安全意识、管理水平等。比如,企业是项目运营的日常管理者,本应该最清楚安全风险,但部分企业却抱有侥幸心理,希望以最小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压缩安全生产等成本,有的甚至在已经认识到隐患的情况下还'冒险赌一把'。再如,政府监管相当重要,但中西部的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面对来之不易的项目,担心过于严格会'吓跑'投资者,所以铤而走险。还有些地方规章制度不健全,存在管理漏洞,或是对承接项目的工艺、技术不了解,难以辨认安全风险。"陈守海介绍。"这些项目生产过程复杂,管理要求相对较高。转移项目应借机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本质安全水平,而不只是地理位置上的变动,要避免将风险从东部地区转移到其他地区。"危化品行业专家陈丹江进一步称。管住增量与治理存量并行对于承接地区而言,需要提升的不只是安全管理能力。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副总工程师王达坦言,危化品行业的高危性质决定了其生产、储存、运输、废弃处置等环节易存在漏洞,系统性风险仍存。在缺乏经验的中西部等地,问题更为严峻。孙广宇建议,应从三方面加强能力把关:一是管住增量,推动承接化工园区制定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准入条件,加快建立完善项目准入管理制度,严把增量准入门槛,确保项目"优生";二是治理存量,从省级层面统筹,实施承接地现有项目安全设计诊断,逐一评估、优胜劣汰,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三是提升园区质量,加快推进承接地化工园区安全风险评估复核和"一园一策"整治提升。"危化品项目转移后,如果治理不当,污染极易随之而来,对承接地的用能情况、环境容量产生影响。短期内扎堆投产,当地能否做好废气、废水及废渣处理?承接项目的能效水平怎么样?能否达到高耗能行业所对应的基准值?"陈丹江关注到,中西部不少地区生态系统相对脆弱,一些大型项目为避开城市或居民集聚区,往往选择郊区、沙漠等偏远地带,对排放管理、环境监督的能力要求更高。"此外,节能降碳要求越来越严,这些项目又是碳排放大户。既要谋发展也要控排放,对项目本身和所在地区均是考验。"从源头提升本质安全水平记者了解到,山西、四川、湖南等地已纷纷开展危化品产业转移项目和化工园区安全风险防控专项整治。此外,应急管理部还筛选了50个重点县(园区)进行攻坚,以示范带动其他地区。"更重要是从源头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健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王达提出,在新形势下,应注重安全风险数字化智能化管控水平。考虑到承接地区可能专业性欠缺,人员培训不可忽视。"比如,以精细化工和重大危险源企业为重点,督促企业通过学历提升、内部调整、人才招录等方式,实现岗位操作人员安全资质达标。"陈守海表示,要真正树立"安全高于一切"的理念。"特别是要提高承接地区主管部门、企业的管理能力,让真正懂技术、能执法的人留得住、用得好。""即便项目顺利投运也不等于一劳永逸,承接地区不断提升节能减排标准,对项目的要求也将提高。而且东部沿海部分发达城市已经走在减排前列,随着高耗能项目陆续转出,无形中将继续拉大与承接地区的排放差距,给后者带来更大压力。"陈丹江表示,中西部多地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有的地区正在试点绿氢化工产业融合减碳项目,并鼓励项目更多使用绿色电力,积极开发优质耐用可循环的绿色产品,提高低碳原料比例,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这是一条可借鉴的绿色与可持续发展路子。(记者 朱妍 实习记者 杨梓)

转自:中国能源报

  • 上一篇:船用燃料油市场供需失衡加剧
  • 下一篇:全球供应链紧张加剧冲击多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