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甘肃省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快速发现响应、核查评估、“一户一策”帮扶、风险消除评估、信息共享比对机制,实施网格化动态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巩固情况,对重点人群实行“六必访”“六必查”,对标注风险消除监测对象做到“七不消”,发现一户、监测一户、帮扶一户。截至9月底,全省共有监测对象10.35万户41.47万人,全部有针对性地落实产业、就业、综合保障等“一户一策”帮扶措施,超过78%的监测对象落实了两项以上帮扶措施,已有8.33万户标注消除风险。农村低保和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到4788元和6216元。对教育、医疗、饮水、住房开展动态监测帮扶,实行动态清零,脱贫地区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提升,已脱贫人口大病救治覆盖率、“慢病”救治管理率分别达到99.86%和99.88%。同时,经过持续努力,全省农业特色产业规模也得到进一步扩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培育壮大了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特色优质农产品,形成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为主导、地方特色农产品为补充的农业产业新格局。许多县特别是原深度贫困县农业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历史性变化,为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产业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对获得公平发展机会、共享发展成果、提升生活品质有着更高的期待。为此,调研报告建议: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持续壮大富民增收产业,持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持续强化法治保障作用。其中在“持续壮大富民增收产业”方面提出,积极推进标准化绿色种养基地建设,集中力量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把过去分散式的、点状的产业帮扶模式进一步向着集群式的、带状片状的产业帮扶模式转变,着力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生产效率、产业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
转自:每日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