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南、北回归线上,有这样一块天堂遗漏在人间的最后一颗宝石,也被称为云南最后的秘境城市:临沧。高原峡谷、森林草甸、万亩茶山,千年崖画、原始部落、边境风情、多彩文化,深藏于此; 古老与神秘,壮阔自然与人文史诗,山野气息与歌舞风情,茶马古道与滇缅要塞,在此交融…….11月1-8日,中共临沧市委宣传部联合新浪云南举办的大美临沧·2021V影响力临沧行活动圆满举行。笔者应邀先后深入临沧市沧源自治县、凤庆县、双江自治县、云县、临翔区,通过红色线路游、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态游等文旅场景,全方位体验并感受专属临沧的城乡新气息,助推农旅融合、文旅融合、茶旅融合。截至11月8日,新浪微博话题#世界佤乡 大美临沧#总阅读量已超5亿,讨论量超3.5万,短视频观看量超50万,实现了临沧乡村旅游和绿色产业对外宣传新升级。“云南最后的秘境”这样的美景之外,以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为抓手,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临沧实践”,更让人印象深刻。当下的临沧,正迎来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有机融合的大好局面,美丽乡村蕴含浓厚的民族特色、产业思维,正在成为临沧美丽乡村独有的“金山银山”,一条用高质量乡村旅游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路正在形成。结合本次活动的体验感受,可以把高质量乡村旅游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临沧实践”,总结为以下几个突出亮点。第一,高起点谋划,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子。本次临沧行,印证了“乡村振兴,规划先行”的真理。临沧高起点顶层设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把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协同谋划,把乡村旅游开发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步进行,这样做,重塑了旅游主导的村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延长了产业链,能够推动统筹策划景点、餐饮、住宿、体验等旅游产品和服务;二是,强调走差异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路子,既包括聚焦“健康、乡村、秘境”主题,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产品业态,打造茶马健康游、田园乡村游、佤乡秘境游三大核心产品,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也包括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真正把农民生活、农村风情、农业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让更多游客体验与众不同的乡村韵味。第二, 示范引领,坚持走精品化带动全域化的路子。在高起点谋篇布局基础上,临沧接下来通过示范引领、品牌带动的方式,通过精品化样板,来推动乡村旅游,乃至全域旅游发展。这种示范引领,先是全面启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在全市范围选择102个村开展旅游示范村建设。然后,全力推进临沧乡村旅游品牌目的地建设,并在10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中优选出20个品牌村进行重点打造。最后,通过“点线面”集合,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用点线结合,串成珍珠的方式,把乡村的亮点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全面推进临沧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第三,产业思维,走出乡村旅游+大产业生态的模式。临沧行笔者还发现其乡村振兴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各乡村均擅长选准一个亮点,进行放大、产业化,进而将其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利器。临沧各类特色村落,均做到了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用乡村旅游拉动乡村农业产业发展,打造一村一特、一乡一业、一县一品,使特色优势产业走出本地,走向全国,也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本次探访的探访安石村,一方面形成了茶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走进该村,首先看到的就是漫山遍野、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核桃茶林,该村在茶园中套种桃子、李子、樱桃等水果,并有计划地间种泡核桃,形成了以茶叶、核桃、水果、庭院花卉经济为主导等的产业模式。与此同时,该村还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仅2019年,该村就接待游客4万多人,旅游总收入突破600万元。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茶叶联盟的发展模式,以安石村为核心,辐射周边4个村,通过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方式,探索成立凤庆县“滇红第一村党委”,创建“中国滇红第一村”茶叶联盟,连片打造滇红茶小镇,实现组织联盟、党员聚集、同向发力。这里有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紧扣“滇红符号”,以“茶为基础、旅为融合、文为灵魂、康为延伸”的茶旅文康融合的滇红茶产业,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动”一体化发展,把“滇红第一村”打造为以“滇红茶”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文旅小镇。临翔区中山村则是把绿竹子变成招财宝的典型案例。虽然中山村有上百年的竹编历史,但真正让竹编成为村子致富的支柱,还是近几年的事。该村立足竹编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中山竹艺馆,邀请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村里教授竹编工艺等,竹编产业逐渐培育壮大,也开辟了增收致富新渠道。中山村发展竹编产业采取“企业运作+合作社引领+能人带动”模式,整合了零散手工艺者,抱团发展,创新了传统竹编,创建“中山竹编”品牌,编制出一系列实用的具有审美艺术的灯笼、帽子、小鱼篓、茶具套、竹编包等产品,深受游客青睐。如今,中山村形成的以“竹编”为品牌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每年村集体收入数十万元,游客也超20万人次,成为临翔区因地制宜、因特制宜,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典型。第四,市场化运作,走出村庄景观化,利益共同体化的发展路径。临沧乡村旅游村落,普遍呈现出了村庄景观化、景区化,甚至是星际景区化的特点,而这背后则是“政府投资主建、公司模式运作、合作社引领、群众资产入股”的模式建设和管理,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推动村企民融合发展,这是临沧很多样板村落共同采取的发展模式。凤庆县二道河自然村,小桥流水萦绕,仿古廊道贯穿,家家户户都是“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林园、小养殖园、小乐园”的“多园模式”,房前屋后花果飘香。从深山茶村,变身城市“后花园”,背后的秘诀之一是把二道河作为景区来打造,按照上述模式来发展。这种模式,可以把整体规划和特色专长更好结合,更好地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杜绝项目产品同质化,从而从风格、品质等多方面来推动发展。下班坝组一方面通过最大限度清理、盘活村庄内的各种资源要素,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土地资源、产业资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聚集;另一方面,又充分整合利用各类涉农资金,大力培育壮大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产业,大力植入农产品加工、农家乐、文创产品、农业体验、科普教育等新业态。下班坝自然村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旅游为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蜕变之路,实现了由昔日贫困村向“旅游村”“小康村”的华丽腾飞,是临沧广大新农村“生态美、发展美、风气美”的一个微缩版本和典型代表。第五,强化人才要素支撑,走出人才、人气回归的新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破解人才短板,特别是旅游新业态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等难题,成为了决定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能否持久的关键。这方面,临沧采用多种模式,大力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走出了人才、人气回归的新路。双江县景亢村就有这么一家“佬佤牛圈咖啡馆”,老板北漂多年后回乡创业,这也是当下双江乡村振兴的缩影,是通过出台回引人才政策,鼓励双江籍在外人才带技术、带成果回乡创业发展的结果。返乡青年回乡创业,为双江县发展乡村旅游、加快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本次临沧行还有一个特别环节。活动期间,“老杨会客厅”也一起走进临沧沧源,笔者作为主持人,与沧源县副县长黄荣、班洪乡班洪村委会老支书胡德学、班老乡上班老村委会老支书王岩团等对话,探访村民脱贫致富的心路历程,了解老支书集体给总书记写信背后的激动心情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村民口中沧源的改变,“现在,家家户户通了电,道路四通八达,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还新修了户厕,孩子都是坐车上学,简直不能再好了!”对话中,沧源县黄荣副县长也介绍,上海市崇明区与沧源佤族自治县结对开展沪滇扶贫协作,沧源借鉴上海优秀的乡村振兴经验,通过先进人才、技术的引进,引入新思想、新观念,为沧源脱贫攻坚注入新鲜血液。沧源班洪的改变是临沧脱贫攻坚的缩影,也是贫困群众用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改变命运,从封闭原始走向开放发展,从贫困落后走向幸福生活的真实故事,这也是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意义所在,而能够见证这种巨变,也是“老杨会客厅”坚持行走在扶贫、乡村一线的意义所在。(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