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近日发布2021年全球产业研发投入2500强榜单,化工央企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跻身全球前1000强,位列中国化工企业研发投入第三名。
作为我国材料科学领域的旗舰企业,中化国际自2017年以来,科技投入保持每年两位数高位增长,五年累计投入超过35亿元。中化国际总经理刘红生表示,“十四五”是我国化工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化国际将继续承担“补短板”的重要使命,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速科研成果落地,以科技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化工行业转型升级。
让科学种子生根发芽
中化国际是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中化”)旗下重要子公司,也是在中间体及新材料、聚合物添加剂、天然橡胶等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经营大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客户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中化国际将“科学至上、创新驱动”作为公司重要战略,进一步加快“补短板”“补空白”步伐。
“中国化工行业要走向高端化、差异化,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特别是核心技术的原创性创新。中化国际近年来不断加码研发投入,正是希望通过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使重要的科学‘种子’在我们自己手中生根发芽。”刘红生表示。
中化国际2021年财报显示,公司当年研发投入为11.77亿元。最近五年,中化国际科技投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0%,公司研发费用占产业收入比达4%以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持续高额的科技研发投入,为中化国际攻克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有力支撑。五年来,中化国际共申请专利834项,其中发明专利547项,占总专利申请数的66%。
通过自主研发,中化国际目前已成功掌握了尼龙66关键中间体合成技术、对苯二胺类防老剂新型过程强化技术、高含量橡胶防老剂TMQ绿色合成技术、对位芳纶聚合与拉丝等一批原创性、突破性技术。2018年,中化国际的“取代芳胺系列产品绿色催化合成关键技术与工业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
当前,中化国际正以产业链思维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技术领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为提升“产业链”发展的原动力,中化国际除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还重点发力研发平台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激发科技创新和技术工程转化活力,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
据中化国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建设创新平台方面,中化国际打造了涵盖“基础研究、工艺开发、工程化研究、产品应用研发”的一体化研发组织,并已形成多个重量级研发平台。作为总部“智库”的中化国际科创中心依托工业催化、先进材料、特种尼龙、高端复合材料、工程中心以及分析检测中心六大技术平台,积极开展共性技术研究、业务培育孵化与前瞻性探索。
3月3日,中国中化成立集团中央研究院,围绕中国中化的核心产业链和关键共性技术设立21个专业研究中心。其中,中化国际涵盖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特种树脂、聚合物添加剂等4个研究中心,也是中国中化集团旗下涉及领域最多的企业。
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中化国际搭建了涵盖“现金+股权”“短期+中长期”“从孵化到产业化全周期”的多元科技激励机制,并设立创新基金和孵化平台,促进新技术产出、新业务突破。
在科研投入“组合拳”推动下,中化国际在新材料领域的研发结出了丰硕产业成果。2021年前8个月,中化国际新产品销售收入达59.1亿元,较2017年全年24.5亿元相比实现近2.5倍增长;公司10000吨/年锂电正极材料与5000吨/年对位芳纶项目已建成投产;反渗透膜生产基地进入阶段性生产。
除此之外,中化国际研发的特种尼龙MXD6、电子级聚酰亚胺PI薄膜等科研成果,具有打破国外垄断的重要意义,目前均已顺利完成小试,正积极推进工程化放大工作。
打造化工科技创新高地
我国化工新材料产量规模和增速如今居世界首位,但在部分细分领域自给率不足。2020年7月发布的《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指南》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发展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塑料、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等前沿新材料,增加化工新材料产品的丰富度和高端化水平。
近日,中化国际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新址正式启用。新科创中心作为中化国际总部“智库”,将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开启科技研发新征程。中化国际CTO陈宝树在启用仪式上表示,科创中心将聚焦“高市场容量、高增长、高技术壁垒”的重点研发项目,加快新产品开发,促进研发项目产业化,打造化工科技的创新引擎。
中国石化联合会副会长李彬在启用仪式上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化国际应当大力实施自主创新、瞄准未来创新、加强协同创新,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转型升级新道路。”
据悉,中化国际在“十四五”期间将依据公司科技规划,在特种树脂、工程塑料、聚合物添加剂、高端纤维、电子化学品、可降解塑料、新能源材料、高端膜材料等产业链方面进一步加强原创性研究,同时加强材料循环利用和节能降耗的绿色技术应用研究。
刘红生表示,“中化国际勇于寻找行业难点和高点,坚持以产业化为导向的自主创新,提升开放式创新力度,致力于为中国化工行业发展提供强劲的科技势能。”(记者 高少华)
转自: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