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关乎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全球地位。
多位专家学者在接受人民网财经采访时表示,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发展智能制造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立足制造本质 用好人工智能技术
“十三五”以来,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数据显示,智能制造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43家。构建了国际先行的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标准300余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42项;培育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近100个。
人工智能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为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基础,在如何用好人工智能技术这个问题上,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周谷越介绍,《规划》不仅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同时指明了发展路径,强调推进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为智能制造业指明了方向。
“要遵循制造业自身的规律,先进工艺和承载先进工艺的制造设备代表先进生产力,必须在此基础上积累数据,发展智能才有意义。”周谷越说。
同时,《规划》多处强调了人机协作的重要性,并将其与智能感知、供应链协同等作为有待攻克的共性技术。周谷越表示,在很多传统制造业,人和机器设备各自具的优势,不应当一刀切地搞无人化、黑灯工场,应以人机协作的形式做好分工协调,让人做人擅长的事,机器做机器擅长的事,以达到单位成本的生产力最大化。
推动资源优化 加快提升智能制造能力水平
《规划》提出,到2025年,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良品率、能源资源利用率等显著提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明显提升。
“在扩大制造业智能化规模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市场导向,所有新技术都需要打磨迭代,多数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形成市场竞争力之前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尤其是对代表性行业的样板工厂与车间的支持是必要的。”周谷越说。
他建议,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进一步坚持以培育市场竞争力为出发点,既要重视生产力提升指标,又要优化相应的投入指标;既要重视头部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同时还要关注中位数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与挑战;要加快成熟企业智能制造转型,也要加强对关键工艺等共性技术研发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资源投入并推动资源优化,加速目标实现与落地。
周谷越还表示,要加快智能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开展场景、车间、工厂、供应链等多层级的应用示范,培育推广智能化设计、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智能运维服务等新模式。同时还要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促进工程,加快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智能制造发展。
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规划》还部署了智能制造技术攻关行动。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对于提高智能制造水平而言至关重要,加大核心技术攻关,让科技创新更好地助力智能制造水平提升,这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先进制造领域确实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突破的问题,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半导体高阶制程、工业CAD软件、精密机械加工和精密测量设备等。”周谷越认为,我们需要在《规划》的基础上,需保持开放性的同时进一步发挥我国的供应链优势和市场等优势。同事坚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从国外引进先进的企业、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家。
他还建议在部分领域进行长期的科研投入,利用优势产业供应链向劣势产业开展合作与系统整合,利用用户直连制造(C2M)等模式为巨大的消费市场创造全新的消费体验为先进制造提供附加值。
想要实现制造业的整体科技水平提升,人才建设也很重要。周谷越建议,一方面要让科技人才更多地进入到制造业中来,这就需要政府、科研单位和制造企业共同努力,为有意进入制造行业的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福利待遇和上升通道。例如政府在科技基金、技术转化等方面向制造产业倾斜,科研单位鼓励并支持解决实际需求的技术成果,制造企业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和行业经验知识等。
“另一方面要帮助传统制造业人才提升科技水平,比如通过企业选派学习能力强的业务骨干到高校等教育机构进行相关的进修。”周谷越强调,在培养人才的基础上还要留住人才,考虑到制造行业的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宏观上要鼓励金融机构和资本对智能制造行业做长期的价值投资,支持创新性企业在智能制造行业开展探索及深耕。
转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