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正在北京参加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的朗诗地产董事长田明在电话中告诉本报记者,外资机构对中国低碳绿色建筑市场的开拓正在进入一个加速阶段,纷纷抢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大会上表示,中国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居全球首位,而在农村地区和中小城市,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还有待进一步推广。业内人士预计,中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几乎占全球的一半,而低碳节能才刚刚起步,这正是外资机构抢入中国房地产低碳市场的最大动力。
不过,田明坦言,介入房地产低碳的国际知名外资机构不下20家,但业务开展并不理想,中国市场蛋糕是大,但外资机构似乎还未找到合适的“下口”角度。
再掀抢入高潮
就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召开的同时,房地产低碳领域相关的外资机构正在顺势登陆中国市场。
3月25日,洲联集团和德国DGNB认证体系共同在上海宣布低碳设计新趋势战略,同时向国内房地产相关行业推出德国DGNB绿色生态建筑标准体系。如果美国LEED代表第一代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则DGNB是世界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与国内相关行业的领军企业联合,借助本地企业的渠道等优势推广国际标准,已成为该领域外资机构抢入中国市场的一种重要模式。
无独有偶。3月31日,有全球最大建筑管理专业学会之称的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CIOB在上海宣布,将在今年6月30日举办2010年全球建造峰会。CIOB选择联手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绿地集团等中国建筑界的龙头企业,开拓市场。
田明分析,就发展周期而言,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已度过城市建设开发的高峰,这些发达国家在房地产低碳相关领域的技术实力、技术标准和技术成熟度领先世界,无奈国内市场日益萎缩,迫切需要寻找新兴市场,而中国市场正处于建筑高峰时期,庞大的市场体量和未来空间,正是这些外资机构所需要的。
“差距很大时机未到”
正在上海打造低碳项目——“印象钢谷”——的上海望源企业董事长季宝红指出,房地产建筑行业的能耗占据全球终端消耗的40%以上,而中国每年的新开工建筑面积是世界的一半,并且80%到90%没有达到国际节能标准,在中国每新建一平方米的建筑就要排放0.8吨二氧化碳,此外,中国现在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的3倍,在标准上,中国现在建筑的能耗标准是每平方米75瓦,欧洲现在的限行标准是25瓦。“这些数据差距的背后,是中国房地产低碳相关领域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
不过,外资抢入是否能顺利融入中国市场,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季宝红认为,不少企业在照搬国外的模式,认为将更多所谓低碳的建筑系统、材料用于房地产项目,就更接近低碳环保。“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在附加许多低碳建筑装置、建材的过程本身,就很不低碳。”也正是这种理念上的偏差,外资机构目前面对庞大的中国市场,无从下口。“关注中国、已经来到中国的外资机构很多,但市场份额少得可怜。”田明透露。
田明还指出,与国外成熟的房地产低碳建筑理念、体系相比,中国的相关产业发展略显初级,还处于很好赚钱的初级阶段,企业没有足够动力去走低碳这条路。“差距是全方位的,时机未到。”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