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超联赛元年
一组由官方披露的商业数据,让期待新赛季的排球迷雀跃不已——已于本周全新启航的排超元年,其新媒体版权收入将达到3000万。在中超版权缩水,CBA版压哨决定归宿的前提下,排超此番逆势上扬无疑给了三大球一剂强心针。有乐观的球迷甚至迫不及待地喊出了世界第一排球联赛的口号。
能否真正成为世界第一联赛我们姑且不论,但我们确实看到,在排球之窗这个运营机构被引入之后,确实给排球联赛带来了不少的新意。从去年增加赛事奖金、引进“鹰眼”设备、重启全明星赛等,到今年全新升级为排超联赛(参赛队数量由男女各12支扩军至男女各14支,赛期拉长到了5个月),并创新性的引入CET(指的是Competition(顶级竞技水平赛事)、Entertainment(交互型娱乐属性)和Technology(适用的高科技手段))等内容构建理念,包括每轮评出MVP,选择自己喜欢的球队,包括一些娱乐方式的包装,都给了人们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次3000万交易的达成,更是对他们努力探索的褒奖。
那么,和世界排球大国相比,我们的坐标在哪里呢?衡量一国的排球水平,国家级的赛事水平其实只是最表层的显像因素,联赛水平和排球氛围才是最核心的要素。意大利没有超级球星,但该国联赛的明星的包装却独步世界。美国女排扎实的基础,得益于校园排球联赛的红火。近邻日本,也有完备的高中女排联赛体系。在民间,日本的妈妈桑俱乐部甚至热过了不少足球俱乐部。就连曾涌入7万观众观看排球世界锦标赛的波兰,人人皆爱排球的巴西,以及至朱婷所在的土耳其,也依托于BIG4(瓦基弗银行、费内巴切、伊萨奇巴希、加拉塔萨雷)的良性竞争。显然,从票房,国际影响力,俱乐部,球星等指标来看,2017年的排超与之相比都有较大差距。
据悉,排球之窗新赛季的总投入接近1亿元,各俱乐部拿到的参赛经费也将有所提升。比起前些年,联赛招揽“财神”也不再那么难了。新赛季,包括联赛运动装备供应商匹克体育、光明乳业、玲珑轮胎、可口可乐、Osports全体育传媒、运动保约10家企业和品牌相继成为合作伙伴,但联赛冠名赞助商依旧没有落实;在版权运营上,苏宁体育等十余家媒体平台先后购买了版权,将转播不少于300场比赛,新赛季联赛的新媒体版权总收入有望超过3000万元。但版权产品包主要由苏宁体育和新浪等十余家媒体平台分摊,这一方面证明在开发初期,排超还有赖于众多共享媒体的参与。从客观上,也体现了媒体对排超版权的审慎态度。
商业开发,从来都和整体环境息息相关——进入到2017赛季以来,中国排球俱乐部呈现出了一种全运会后的习惯性低迷,从各个俱乐部层面传递出的信号并没有达到球迷的预期。(这种情况,在乒乓球和羽毛球联赛中也有体现,只是排球因为从事人群更少规模更大,问题更加凸显。)以最能体现俱乐部运营力度的外援引进为例:排超联赛推出鼓励引进外援的举措,但各俱乐部引援极性并不高,仅有上海女排、北京女排和广东恒大女排3队共招募了6名外援,其中,昔日世界第一主攻、奥运最有价值球员的韩国主攻金软景(金延璟)加盟上海女排,是为数不多的亮点。其他方面,无论是内援转会还是新人涌现,都是缺乏亮点,联赛中更多的充斥着像河南、云南、河北这种既没有内外援、也没有明星球员的队伍。
客观来说,中国排球联赛其实并不缺乏职业化的潜力,但俱乐部主体属性是阻碍其进一步提升的根源。目前参赛俱乐部,大部分是体育局+企业的这种组合方式,注定了其定位是为奥运会和全运会服务,而非真正的公司化运营。以广东恒大女排为例,作为职业体育中最具有投机心理,号称要做就做最好的极致代表,恒大老板许家印在女排上并没有花费太大的精力和财力。和广东体育局合作的结果,是这支最受人们期待和关注的队伍在快速组建之后,却经历了甲B-甲A-夺冠-保级-甲B-勉强升入超级联赛这样一个怪异的轮回轨迹。新赛季恒大虽然强势回归,但由前旅欧名帅方岩执教的法国帮,能否再现郎平当日的辉煌和影响力,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从某个角度说明,如果说当年女排夺冠,还可以和“振兴中华”等宏大使命感联系在一起,那么如今,女排精神只是众多可以调动的手段之一。在从排球大国向排球强国的前进路上,我们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无论是排球人口基数、和世界的连接,还是基于市场化的产权明晰的俱乐部形态打造,在上下游建立起职业运动的体系,都需要一一为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