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体育资讯 > 田径新闻

舒适圈叛逃者王宇 毅然放弃清华保送的跳高之王

时间:2018-08-30

王宇夺得亚运会男子跳高冠军(视觉中国供图)

王宇夺得亚运会男子跳高冠军(视觉中国供图)

“最炙热的火焰,冰封在最沉默的火山深处,静静地等待着……”转发中国田径队亚运出征宣传片时,王宇敲下这句话。宣传片中的他,被定格成飞身越过横杆的一抹红色,像他形容的“火焰”。一周后,8月27日晚,这位今年刚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的学生运动员,以2米30的成绩夺得雅加达亚运会男子跳高冠军,将中国距离上次在亚运会该项目夺冠的时间止步在28年。

如愿斩获这枚期待已久的亚运会金牌,令王宇“内心狂喜”,因4年前仁川亚运会与奖牌擦肩,这次出征前,他便有了“2米30目标线”和“保三争一”的决心。但在比赛最后时刻,挑战2米34未能成功,助他一举夺魁的2米30,却被王宇视作一个“尚可”的成绩,“今年我已经6次跳过2米30,我想今年肯定会厚积薄发,我也希望维持住当前的感觉,那么打破个人最好成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不能让2米33禁锢住自己,我还想往前走一步。”今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摩纳哥站,熟悉的2米30让王宇收获一枚银牌,遗憾在挑战自己最好成绩2米33时,最后时刻差之毫厘,他反复观看录像,觉得自己“身体在杆上有点侧歪,回去要针对性调整一下”。

这种主动“纠错”的能力,早已成为理科生王宇的习惯和优势,“我是理科生,跳高又和许多物理知识有关,比如助跑时跑弧线,其实是利用了向心力的原理,起跳又和惯性、重心有关,把物理的知识融进去,训练效果就好很多。”

王宇出生于田径世家,田径场是他从小就熟悉的地方,而那根大人们怂恿着他尝试跃过的横杆,常常搅动着最初的好胜心,“跳不过去很懊恼,又特别想过”滋生的强迫心理,让他对跳高产生兴趣。但王宇没有走传统运动员专业训练的路子,而是在初三校运会上取得跳高冠军后,被父母从珠海送到北京,到清华附中的马约翰特长班开启了在学习和训练“夹缝中寻找平衡点”的生活。2010年,王宇获得清华大学体育特长生保送资格,但他选择了参加高考,最终考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他是品学兼优的运动员,学习和运动成绩都很突出,但作为学生运动员,他要承受学习和比赛的双重压力,要付出很多,所以我很心疼他。”仁川亚运会拿到第四名,王宇绕过混合采访区,悄然离场,但教练王嘉陵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透露出对王宇的肯定,“这场比赛的关键是能看出来他会动脑子,尤其在逆境中懂得如何调整。”

心态的考验,似乎从他在2013年国际田联挑战赛北京站以2米33的成绩晋升“中国田径新偶像”后就开始了,从那时起,人们就对他的阳光、帅气和清华出身的高学历津津乐道,“学霸里面跳得最高的,跳高里面学习最赞的,跳高的学霸里颜值最棒的”。而当时的王宇,也颇为享受穿越在学生和运动员两种身份间的感觉,“从鸟巢几万人的欢呼声中走出来,回到清华,发现自己还是一个人背着包默默无闻走在路上,你会觉得,这是一种升华。”

但对于运动员而言,最熟悉的不是荣誉,而是“伤病”这个不识时务的麻烦制造者,尤其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运动员,在饮食、医疗等保障上和专业队仍有一些差别。27岁的王宇,膝盖、脖子和腰都有不同程度的旧患,这些令人蹙眉咬牙的疼痛,除了制约运动成绩提升,更会在运动生涯的关键时刻成为绊脚石。

2016年奥运会比赛之前,因跑步速度太快,导致后群股二头肌长头拉伤,独自面对比赛和伤病,让王宇身心俱疲,最终因成绩未达2米22及格线草草收兵。这是他作为学生运动员所能抵达的最高赛场,但残梦的结局仍未让他放弃,反而令他对伤病变得谨慎起来,因为东京奥运会已经成为他瞄准的下一个高度,“那是我的终极考验,接下来的两年,我还要在力量和起跳速度上继续巩固提高,同时向更多国外优秀选手学习,到那时希望能有更好的成绩。”

拿到亚运会冠军,属于他的第一枚大赛金牌后,王宇在朋友圈写到“王宇从不放弃”。即便在毕业前夕为找工作发愁的阶段,他和教练考虑的也还是未来的成绩,“毕业后有机会专心训练,王宇冲2米33、2米35还是有一定可能的。”王嘉陵说。

本报北京8月28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上一篇:20公里竞走王凯华杨家玉摘金 中国连续四届双冠
  • 下一篇:独家|谢文骏夺冠后刘翔发了啥 和谢震业是3Q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