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巴黎,中国科学家张弥曼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后致辞。新华社记者 张曼 摄
日前,“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颁奖典礼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位于巴黎的总部举行。现年 82 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古生物学家张弥曼与其他四位女科学家共同获此殊荣,她也是第五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
颁奖典礼上
这位 82 岁的老科学家
完全是可亲的邻家老奶奶
5 分钟简短诙谐的演讲中分别出现了
法语、英语、中文等 5 国语言
全程没有读稿子,也没有看小抄
节奏平稳,发音清晰
简短的发言赢得数次掌声
张弥曼:在古生物学领域求索 60 余载
“我的古脊椎动物研究生涯始于大概 60 年前”。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中国科学家张弥曼在巴黎参加颁奖典礼时风趣地说,自己最初选择专业并非出于兴趣,而是响应国家号召,但做起研究后“发现非常有意思”,如同“先结婚后恋爱”。
张弥曼(右一)与另外 4 位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科学家合影。新华社记者 张曼 摄
张弥曼和另外 4 名女科学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获颁今年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面对荣誉,张弥曼十分谦逊。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她笑称:“我成为科学家是历史的偶然,荣获这一奖项也是历史的偶然,我只是比较早做了中国肉鳍鱼类化石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而已。”
张弥曼现年 82 岁,长期从事比较形态学、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教科文组织此前发布评奖消息时说,授予张弥曼这一奖项是为表彰她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观点。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设立,每年授予从全球遴选出的 5 名为科学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女性,表彰她们的杰出成就,支持她们的科研事业。
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张弥曼经常独自背着 30 多公斤重的行囊在荒野间跋涉,寻找化石。对待科研,张弥曼极为严谨。她对总鳍鱼类杨氏鱼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对总鳍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判断提出了质疑,在国际上引起了对四足动物起源和肉鳍鱼类演化方面的讨论和反思。
肉鳍鱼类包括肺鱼和总鳍鱼类,“是肺鱼跟四足动物更接近,还是总鳍鱼类跟四足更接近,这个问题很复杂,我认为还没有解决。”张弥曼说。
留学苏联时的合影(摄于 1960 年,前排左一为张弥曼)
1960 年,张弥曼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上世纪 80 年代,她又前往瑞典进修。到现在,年逾八旬的张弥曼还能讲流利的英语、俄语。
海外求学经历使张弥曼视野开阔,重视国际合作。“古生物无国界,这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非常多,也需要看各种文字的文章,甚至一些比较古老,比如 19 世纪的文章。”对于没有译本的外语文献,“只能苦苦地拿着字典硬查”。
主办方在获奖者介绍中这样评价:正是因为张弥曼的长期努力,中国在国际古生物学领域享有重要地位,并且营造出富有活力的学术氛围,涌现出一批古生物学家。
谈及古生物学研究价值,张弥曼认为,这一领域虽然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其应用价值不可小觑。“古生物学家,特别是研究无脊椎动物的科学家们能给国家矿产、石油开发提供基础的地质资料。”
“开发矿产就是要从岩石里找东西,而岩石有很多种,有沉积岩、火成岩等,有些岩石里基本没有东西,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层积岩。”说起岩石和地质年代,张弥曼如数家珍:“勘察需要了解岩层和时代,比如石炭纪形成了丰富的煤,侏罗纪有段时间也有煤,第三纪也有些褐煤。”
除应用价值外,古生物学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就是科普。张弥曼说:“我曾去过(古生物)展览现场,小朋友会提关于恐龙的各种有意思的问题,科普可以启发他们的逻辑思维,非常重要。”
如今虽已是耄耋之年,并且早已将学术“含金量”颇高的泥盆纪研究传给了学生朱敏,但张弥曼仍未停下科研的脚步。她打算继续完成杨氏鱼研究,目前还同时进行着青藏高原边缘的鲤科鱼类咽喉齿研究。“到了我这个年纪,做什么项目都行,都可以试试看。”
正如主办方在获奖者介绍中所言,“张弥曼仍在继续她的研究,永远坚定地探索着人类的起源,勘测那些在地球和时间中旅行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