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改革开放40年
2018年,是新中国成立69周年,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两代人,见证了历史洪流中志愿精神的沿革。从“学雷锋”到“志愿者”,服务他人的称呼发生了改变,但这骨子里的志愿基因,这份“热心肠儿”却是丝毫没有改变。如今,随着众多指导性意见的出台,志愿者服务也在更具方向性和专业化,我们期待更美好的明天。
——吕嘉珩
2018北京外语游园会十月中旬在朝阳公园举行,记者在现场碰到了一对儿“母子志愿者”。母亲周长林,今年66岁,儿子吕嘉珩,是位80后。事实上,在京城的“志愿者圈”里,像他们一样,两代人一同志愿服务的家庭并不少见,“因为,咱有志愿基因。”
“志愿基因”要从周长林讲起。她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时,周长林正在上小学。
整个学生时代,提到“志愿服务”,留给周长林印象最深的是,每个教室的墙上,都挂着雷锋像,学校每周都会组织一次“学雷锋”活动。
毕业后,“学雷锋”活动由单位组织,不再像在学校时那样频繁。然而,她和同事们却改不掉“热心肠儿”的习惯了。每到深秋,他们就提前为五保户家庭搬运蜂窝煤,刚一立冬,又赶忙帮着人家储存大白菜,“有的家庭条件不好,菜容易冻坏了,我们就把家里的旧衣服洗干净盖在菜上。”整个一条街几乎家家户户都知道,邻居里有个热心的“小周”。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为群众性的“学雷锋”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市民身边一下子涌现出了无数个“小周”。
此时,社会上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声音:“雷锋三月来四月走”。一句调侃,反映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情况——常态化的“学雷锋”活动难以坚持,但广大“小周”还是在努力坚持着。
周长林回忆,一些对“学雷锋”颇有微词的人,在1990年迎来了思想上的巨大转变。那年秋天,北京承办了第11届亚运会,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综合性的国际体育赛事。除了憨态可掬的熊猫“盼盼”、并非主题歌却传唱甚广的《亚洲雄风》、来自雪域高原的圣火、开幕式上气势宏大的团体操之外,还有广大“义务服务人员”,“当时还没有志愿者这个概念。”相关数据显示,北京亚运会期间,亚组委和共青团北京市委组织的在册“义务服务人员”达20万人,实际服务亚运会的“义务服务人员”超过40万人,周长林就是其中之一。而她的儿子吕嘉珩这一年刚刚10岁,羡慕地看着妈妈的“红袖标”,心底里也播下了热心公益的种子。
2001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吕嘉珩便加入了安利公司的志愿服务团队。2003年,他作为工作人员为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提供服务,结识了听障人士张龙,看到听障人士们天真灿烂的笑容和相互间用手语沟通,吕嘉珩迫切地想融入他们,“我想学习手语,和他们交流。”张龙便成为了他的老师,之后的好几个月,俩人几乎形影不离,吕嘉珩学会了手语,走进了听障人士的世界。
2008年被称作“中国志愿者元年”。年初的雪灾、5月的汶川地震,志愿者们以井喷的速度在全国各地涌现、聚集。吕嘉珩也结交了许多朋友,他发现,志愿者中和他一样拥有“一技之长”发光发热的人越来越多。凭借着手语这项技能,他又先后参加了奥运会、残奥会、国庆60周年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10年后的今天,本市在“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实名注册的志愿者达413.7万人,服务时间超过2.25亿小时。与10年前相比,志愿者的人数上涨了243万,几乎每5个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
志同道合的人越来越多,吕嘉珩开始寻思着成立一支专业的手语志愿者队伍,“他们天真善良,渴望被理解,我们应该尽全力帮助他们。”2010年,他发起成立了本市第一家民间手语服务队——安利“语翼”手语服务队,到现在,已经汇聚了100多人,掌握专业手语的人数超过三分之一。这支志愿者队伍连续多年服务全国助残日、市残疾人代表大会等活动,为残疾朋友提供手语翻译,是本市“志愿者圈”里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吕嘉珩位于万寿路面积80平方米的家,更像是个“志愿者大本营”。在这里,不仅床是上下铺,椅子是折叠椅,就连餐桌都是特制的1.8米×1.5米的大尺寸,“吃饭时,它是餐桌,晚上,这就是一张床。”吕嘉珩说,这里最多时住过50名志愿者,大家一起商量志愿方案,想方设法帮助别人。多年来的志愿者工作,吕嘉珩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吕嘉珩的母亲周长林虽已退休多年,但依然闲不住。每周,总会有两天她要起个大早,从西三环万寿路的家来到东三环国贸地铁站,在这个可能是京城最繁忙的地铁站里,担任地铁志愿者疏导客流。“这志愿基因,一定要继续传下去!”周长林经常对儿子吕嘉珩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