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交通一体化
时代考卷
天津北方网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轨道交通建设成为推进城市发展,助力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2019年,中铁十五局集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首次布局天津,承建天津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柳林路站-环宇道站区间盾构工程项目,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项目建设者们克服疫情、雾霾等客观因素,完成了天津地铁穿越海河施工“最长”“穿越最宽”“坡度最大”的盾构隧道施工,提前13天实现节点目标,并成为隧道管片拼装的全线标杆。
“最优组织”破题“最难隧道”
12月18日,中铁十五局集团城轨公司天津地铁10号线“海河152号”盾构机顺利抵达接收井钢套筒内,标志着天津穿越海河地铁施工“最难”的盾构隧道顺利实现双线贯通,提前13天实现工期节点目标。
“作为全线备受关注的一级风险源控制工程,不仅是全线盾构‘最难’的点位,更是拥有天津市地铁建设领域多项穿越之最。”天津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柳林路站-环宇道站区间盾构工程项目经理王文灿说,“‘最长’——盾构隧道单线长1093米,是目前最长距离穿越海河的隧道;‘最宽’——穿越海河部分长176米,是目前穿越海河河面距离最宽的隧道;‘最陡’——承压水层下盾构机推进最大纵坡值达28‰。因此该盾构隧道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备受社会各方关注。”
不仅仅项目本身难度大,在施工过程中,项目还受到了难以预料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如何克服影响,保证工程进度?项目部的每一个人都绞尽了脑汁。
“客观因素不能改变,唯一能发挥的就是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要用软实力将项目做好。”王文灿说,“我们对每一个环节都‘斤斤计较’,优化每一道工序、节约每一秒时间。”施工物料一进场,就被安排到了最合理的地方,这样能够减少物料的运输。“管片、砂浆、电瓶车、吊装机组件……”天津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柳林路站-环宇道站区间盾构工程项目总工刘涛说,“现场成百上千种物料,哪个放在哪里,看似无序,其实都是提前设计好的,就为了减少物料运输的时间成本。”
盾构机始发以来,项目建设者们就为它配备了两个电瓶车编组。通常,盾构机掘进一环,要等待电瓶车将土运出洞外,再将砂浆、管片运至洞内,进行拼接。盾构机等待的时间大约半小时到一小时。而两列电瓶车编组,可以一列将土运出洞外,一列将物料运至洞内,直接拼接,让作业面连续施工,大大提升了效率。刘涛说:“同时,我们还动态调整掘进参数,使隧道掘进连续快速,施工冲刺阶段单机日均推进15环。”
“地下航母”穿越176米海河
盾构机被喻为“地下航母”,是多种系统的集合体,技术含量高,自动化程度高,但开好盾构机却并不容易。“我们要穿越的是176米海河,在海河底掘进的时候,上面是河水覆盖,比泥土要轻,下面的承压水水压也一点没减,盾构机总是要‘漂’,需要不断调整掘进方向。”王文灿说。调整方向并不是大家想象的,往下扎,一旦盾构机“低头”,就会越扎越深,无法控制。所以,施工人员在每一段都是微微上倾的角度在掘进。为了配合“漂”的实际情况,技术人员科学优化施工组织,专业测量人员精准测绘,施工班组高效执行,确保顺利通过海河。
“海河河底隧道和普通的地下隧道不同,万一出问题,连救援都很困难。”王文灿笑着说道,“总不能用坝把海河拦住吧。所以,这段时间,全员24小时不离工地,掘进速度放缓一半,就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为了确保这个万无一失,中铁十五局集团城轨公司还专门从全国各地的项目抽调了10余名机修精英,支援项目。这个团队在现场待了三个多月,每天两遍对机器进行检修和保养。“咱们平时用的电脑机箱就一个盒子这么大,而盾构机的主机‘机箱’像一间两平方米的房子,里面密密麻麻都是元器件。”刘涛说,“幸亏我们有强大的技术人员做支援,才能确保万无一失,顺利穿越海河。”
“六零战绩”回答“时代考卷”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建设任务,项目部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取得了‘六零’战绩,给天津人民交上了一个满意的答卷。”天津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柳林路站-环宇道站区间盾构工程项目党支部书记常红跃说。
自进场伊始,项目秉承“高标准、严要求、零容忍”的态度,牢固树立“一次成优”和“品质城轨、盾通天下”的企业理念,从图纸会审到现场调查,从方案编制、专家评审到方案执行,步步把关,配置优质资源,保证各项工作万无一失。特别是在严格落实管片拼装“零渗漏、零破损、零污染、零缺陷”创优要求的基础上,项目自动加压,增设“监测零报警、盾构机出洞零误差”的施工要求,全力做好企业进驻天津地铁市场的“首秀”。
盾构管片拼装过程中,项目严格践行公司“样板引路”和“标准化作业”的施工理念,采取管片进洞前物料查验、拼装时各工序岗位实名制、拼装后对照标准检验修正等措施,确保成型隧道防水无渗漏、管片无破损、隧道整洁无污染、质量无缺陷。
盾构机推进过程中,项目从技术和管理上细化“一竿子插到底”措施,打通“最后一公里”瓶颈,采取分班次、分区域、分工种进行细化性、实操性的技术交底;同时成立科研技术小组,结合海河地质特征,合理设定动态土压平衡参数,确保地表建筑物及管线扰动在允许限值。因此,在穿越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海河管理处办公楼等风险源过程中,地面沉降平均控制在1毫米以内;在配合天津市首个地铁隧道机械法联络通道施工时,管片拼装精准度控制在5毫米以内,远低于50毫米的设计限值;项目也实现了安全生产348天。
海河之畔谱传奇
“10号线是我们公司进军天津的首个项目,为了打响第一炮,公司选派了一支生机勃勃的年轻团队,他们敢打敢拼,作出了亮眼的成绩,没有让大家失望。”中铁十五局集团城轨公司总经理王东欣说。
天津地铁10号线一期工程柳林路站-环宇道站区间盾构工程项目的管理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岁,别看他们年纪轻轻,但理论学习和实战经验一样不少,而且每一名员工都争相为施工生产解难题、出对策。项目副总工、工程部长席学安,在盾构管片进场验收、渣土外运等过程中主动作为、身先士卒,有时晚上加班到凌晨,第二天仍激情“在线”;计划合同部负责人郑延荞,在项目成本管控方面精打细算,通过经济运行分析及时为项目管理校正“航向”;项目综合办主任孙鹏飞,在疫情期间一直奔跑在抗疫前线,和其他同事一道为进出人员测量体温、灭菌消毒、查验身份、登记信息、询问来向,在凛冽寒风中引导大家自觉站好“一米线”。……正是这样一支能打硬仗的团队,在疫情等困难面前,交上了让人民满意的答卷,在海河之畔谱写了一段传奇。
“中铁十五局集团是位居世界500强第54位的中国铁建旗下的基建劲旅,是集设计、施工、科研为一体的国有建筑工程总承包‘四特’级资质企业。城轨公司作为其全资子公司,先后参与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共52个地铁项目施工,涵盖长距离隧道、暗挖隧道、明挖隧道、地铁车站、地铁停车场及地铁铺架等专业。”城轨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刘中欣说,“公司现有盾构机40余台,盾构配套施工设备1200余台(套),曾获得‘詹天佑奖’‘鲁班奖’‘火车头奖’等几十项省部级以上奖项,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之下,中铁十五局集团城轨公司愿承建更多的建设项目,为天津的高质量发展尽一份力。”(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