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创始人钟延森复出一年多,但百盛在华还未走出业绩阴影。继本报此前独家披露百盛关闭北京东四环店后,经营不佳态势似乎已经蔓延到被外界视为中国区最赚钱的北京复兴门店。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百盛与部分服装品牌商将长租改成了半年短租。一般情况下,商场的签约周期为1-3年。
蒙受业绩阴影的百盛经营策略也越发难以捉摸。据了解,百盛复兴门店部分服装品牌合同半年一签,且这是百盛方面提出的要求。“去年,百盛与品牌商合同期甚至减为三个月,今年有所好转延长到半年。”由于业绩不佳,品牌商回馈合同时会自行调整百盛制定的销售任务。尽管这是不合乎规定的行为,但出于合同期较短缘由,百盛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北京商报记者昨日致电百盛负责人并未得到回复。
在百盛太阳宫店,百盛也给予了部分品牌商宽松合同。据五层鞋类专区某品牌介绍,该品牌主营春夏款鞋品,品牌专柜只在夏季出现冬季撤柜次年再回归。“在多数百货店是不允许淡季撤柜旺季回归,但百盛方面可以。”
某品牌商表示,该品牌去年每月销售任务蹒跚完成,今年以来,他们从未完成过任务且业绩逐月递减。“即便品牌商无法达到销售要求,百盛每月也会依照其制定的目标销售额进行扣点。这也造成没完成任务的品牌商无法结款,只能下月补交。”上述品牌商透露,“部分品牌会凭借特卖、打折冲任务,或者自己埋单。”虽然合同宽松,但由于经营难以维系,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复兴门百盛看到,已有玖姿等品牌离开。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百盛与品牌商的扣点在30%上下浮动。除抽成费用外,品牌商每月还需缴纳电费、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广告宣传费等。如果遇到商场活动需要品牌商配合,还将有额外费用产生。不过上述消息也并未得到百盛方面的确认。
在中国商业地产联盟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永平看来,一般情况下,无论是百货店还是品牌商都不会采用此种经营策略。品牌商与经营方合同期限最短不会少于一年。如果在此基础上还打折,品牌商进货、装修、人员等成本难收回,经营方运营上也难言稳定。“百盛此种经营策略不会是主流行为,可能是个别情况。”王永平表示,如果连与品牌商合作半年以上的信心都没有,还进行签约意义并不大。
百货业发展跌入“冰点”,带着暴跌业绩的百盛在新店招商方面也是坎坷重重。据一位接近百盛的人士透露,作为郑州万象城的主力店,百盛将一层招商权拱手让出,其余楼层招商情况也不够乐观。
百盛是中国外资百货的先驱者,1994年入华后以高端定位开启一路扩张。彼时的百盛是高端、时尚的代名词,但如今“外资第一店”却无法摆脱衰败的标签。尽管坐拥外资百货门店数量之最的头把交椅,但百盛却已脱离了中国百货业第一梯队。
去年,百盛交出了上市九年来的最差业绩:净利暴跌58.4%至3.54亿元。今年一季度,百盛同店销售下降8%,净利同比下滑34.3%至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