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博物馆大厅内的客家方言“”。何森垚 摄
客家方言与民系变迁。何森垚 摄
最近,央视的一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掀起了一股诗词热。中国的古诗词,有些用客家话念起来更有味道。“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存三代前”,这是晚清诗人黄遵宪对客家话的描写,从中可见客家文化与华夏文明的传承关系。
语言,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标记和烙印。客家话形成于客家人的迁徙过程中,保留了中原古汉语的主体成分和语音特点,被称为是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历史上,客家话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广泛用于其官方文书中。
对于大部分客家人来说,用地道的客家话交流是一件很日常的事,但客家话能否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属于客家人自创的文字有多少?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让我们对过去有更深的理解,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有积极意义。
●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
“宁卖祖宗田,毋忘祖宗言”,这是客家人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一句祖训。在动荡不安的那个年代,客家人历经了多次大迁徙,在这过程中,不断适应新环境,创造新生活,唯一没有丢弃的,就是那口口相传的“祖宗言”。客家人的语言体系既融合了当地土著方言,同时又保留着中原古韵。
据《客家方言》一书介绍,客家方言雏形是在江西形成的,是南下至江西的北民带来的北方话在楚语中的一支——傒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吸收了原山区方言及民族语言的某些成分,在闭塞的山区地理环境中发展出古赣语,时间在客家先民迁入赖南、闽西之前(即唐末五代初),使之成为客家方言,随后又随移民延伸至粤东、粤中地区。
目前,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我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海南、香港及台湾部分地区,共两百多个县市。其中主要的区域是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广东东部、中部、北部,这一带是粤闽赣边区,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大本营”,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地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的华侨、华裔有不少是讲客家方言的。
从表现看,各地对客家方言的称呼不尽相同,但都可以看出移民的特性。在广东称其为“客话”“客家话”“客家语”(在梅县还被称为“阿姆话”);在广西称为“新民话”“麻介话”“倔话”;在四川称为“土广东话”;在江西称为“广东话”“客籍话”“河源声”“怀远话”等。“客家话”“客边话”“客姓话”“客籍话”“新民话”“怀远话”是以说这种话的移民的特殊性质来命名的。“广东话”“土广东话”“河源声”是以移民的来源地来命名的。“山话”是以客家方言的地理环境来命名的。现在,人们习惯称之为“客家话”或“客家方言”。
之所以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活化石”,是因为客家方言中继承了较多古汉语的特性。
“举个例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首诗,用普通话念是不押韵的,但其实它押的是入声韵,客家话读起来就押韵了。”年过80的谢永昌先生是研究客家方言的学者,在他看来,客家话是了解古人思想的一个重要工具。
客家方言中保存了不少古语。如“澳”,《广雅》谓:“澳,语也。”客家方言把语言争执称为“澳事”。客家方言也保存有不少古义。如客家人称吃早饭为“食朝”,《左传》有“灭此朝食”;又如客家人称“天拂晓”为“天甫白”,“天甫白”是“天开始发白”的意思,“甫”是“始”的意思,与《汉书·匈奴传》“今歌吟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的“甫”语义相同。客家方言还保存不少古代读音,且有规律可循。清代语言学家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无轻唇音”,有“帮滂并明”,并“非敷奉微”,说现代普通话的轻唇音古代均读为重唇音。而客家方言读“飞”如“卑”、读“背”如“辈”,读“扶”如“蒲”、“肥”如“皮”等,都跟古代一样,读轻唇音为重唇音。
山居稻作文化特色鲜明
客家先民从广阔的平原地区,一步一步迁到了不靠海、不靠大江大湖的山区,形成了不同于江湖文化、海洋文化的山居稻作文化,在客家话的词汇中可以充分体现。
“客家方言词汇中与山区生活和稻子种植相关的词语异常丰富。”嘉应学院文学院的温昌衍教授说,在客家话中,“山岭”类词语、“树木”类词语、“山区动物”类词语、“山区建筑”类词语、“稻田”类词语、“农具”类词语、“禾”类词语都很多。
有些词语颇具地方特色。如贬称、戏称乡下人为“山巴佬”“山钻”“山精”“山精山怪”;很边远、很偏僻、很闭塞、很多山说成“系山”“蛮山”,即“山”有形容词用法;对动物称哥,如“蛇哥”“猴哥”,体现了与山区动物朝夕相处建立的和谐关系。
据温昌衍教授在《客家方言》一书中提到,客家方言中有一批外区罕见的特征词,该类词对内有很强的“一致性”,对外有很大的“排他性”,是客家方言的“代表”。“通过深入分析它们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我们发现它们集中体现在山居稻作上。”例如“崠:山脊”“屋崠:屋脊”“岩:悬崖突出”“湖:小水坑、积水注地”反映了客家山区的地理特点是山多湖少。
客家方言以山居稻作文化作为背景,词汇特点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梅县话中的食(吃)、寻(寻找)、知(知道)、愿(愿意)、吓(吓咙)、荷(站立)、惊(害怕)等,这些都是客家话的单音词,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中尤为丰富。”温昌衍教授说。
客家话中还有一些词汇尤其能体现地方特色。“牯”表示动物的雄性,“嫲”表示动物的雌性,儿子称作“倈”,“细人”是小孩子。一些避讳词语也较有特色,如梅县话称报丧为“报生”,治丧叫“做好事”,送丧叫“上岭”或“还山”,出殡说“出山”,二次葬挖尸骨叫“捡金”,棺材叫“长生板”,还有将餐桌上的鱼“翻过来”要说“顺过来”。
由于客家地区与闽粤赣地区相邻,也会借用一些粤方言和闽方言的词语,例如梅县话的“番枧”(肥皂)、“大褛”(大衣)等。就借用粤方言词来说,梅县话的例子还有耕田(种田)、手扼(手锡)、啱啱(刚好)、遮(雨伞)、蚀底(或“蚀本”,吃亏)。江西的客家方言借用了周围的巅方言词(如馄饨说“清汤”),福建的客家方言借用了闽方言词(如馄饨说“扁食”)。
“我们对于外来的东西,都习惯加个‘洋’或‘番’。”谢永昌说,如梅县话“番薯”(地瓜)、“洋油”(煤油)等;有的则加“红毛”或“荷兰”表示,如梅县话“红毛泥”(水泥)、“荷兰葱”(洋葱)、“荷兰薯”(马铃薯)等。
“客家话应该有自己的文字”
3月3日,台湾客语薪传师刘明猷带着他的新书《对面山下双堂屋》在梅州1Q84书店举行了一场关于客家文化的座谈会。刘明猷的新书《对面山下双堂屋》系其继《一杯淡茶庄头话》出版后的第二本客语读物,而在梅州地区,尚无像《对面山下双堂屋》这类的客语读物。
“让筷这两字,并无么个了不起,真正了不起个係,因为你使用了它後,所带来的,所带出来个语言温度摎态度,先讲温度,客家话係还有人讲、还有人流通使用,它就还生,等到越少人拿来讲、拿来听,它就临将失传、失温,这是事实也是现实。”这是《一杯淡茶庄头话》里的一段文字,作者刘明猷对传承客家话的态度鲜明。
刘明猷的这两本书,对于母语是客家话的人来说读起来特别熟悉,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有一种来自母语的温度,因为这是用客家文字写的关于客家民俗、文化方面的内容。而在梅州,是否也有属于客家人的文字呢?客家话中的特有词、谚语、山歌等是如何用文字来表达的呢?
“相比起粤语、潮汕话,客家话属于自己的文字较少,一般群众都是只会说,不会写,相关的文学作品也很少,需要用到书面表达的时候,客家人大多采用借用的手法,借普通话、粤语的字。”温昌衍教授分析道。
客家人造的字,使用最广泛的就是“ィ厓”,表示“我”。除此之外,谢永昌先生根据六书的造字法,造出一些客家文字,用在了他所著的《梅县客家方言志》当中,同时也被其他学者所引用,台湾清华大学张光宇教授授课用的讲义就是他的这本《梅县客家方言志》,在谢永昌未赠书给他之前,他说通过朋友借来复印。
“女黑:生气,发怒”“口见:不呕而吐”“扌送:推人”在谢永昌先生的笔记里,记录着40多个客家字,其中以形声造字法造的居多,少部分是假借字,例如:欢,数量词,“一欢被”;想,数量词,“一想蔗”。“客家话应该要有自己的文字,对于客家文化的传承有积极的意义。”谢永昌先生说。
对于这个观点,台湾客语薪传师刘明猷也持相似的看法,在新书发布会上,他说,口传和文字就是像一台车的四个轮子,是互补的,传承和推广客家话道阻且长,他会尽一己绵薄之力去做。
语言承载文化,一种文化必须用承载它的语言去记述,才能得体表达,这是方言存在的意义。如今,越来越多的儿童在学校接受到普通话的熏陶,回到家跟父母交流的也是普通话,客家话生存的空间日渐狭窄。
温昌衍教授指出,方言读物对于保护、传承方言及方言文化具有独特作用和重要意义,“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客家话保留得更久一些,对于客家方言中的文字部分,我们嘉应学院计划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日后编写出客家话教材,让学生接触学习到地道的客家方言。”
■故事
莫嫌衫长,爱嫌背寒
客家人对那些出了问题不检查主观,只怨客观的人,就劝他道:“你莫嫌衫长,爱嫌背寒。”传说这话里头有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相貌也长得不错,但由于先天残废,胸凸而背驼,要做衫时,就往往难为了裁缝师傅,阔狭还好办,长短确难裁。只好大体合身,后襟放长些就是了。但这老兄却爱多挑剔,新衫一上身,一时嫌长,一时怨短。于是去找裁缝师傅论理,要他修改。师傅说:“你别急,先着起来看看。”他穿起新衫,硬挺着胸,说道:“师傅,你看,是不是后襟长了些?”师傅道:“不会的,不信你行几步我看看。”他便行了一段路,他一走路时,背是驼着的,后襟也就不显得长了。他自己又看又摸,才觉得还是合身。也觉怪了,便问师傅:“你做的衫怎么随时会变样的?”师傅老实对他说:“老兄,你自己要明白,莫嫌衫长,爱怨背寒哪!”那老兄一听此话,才醒悟过来,原来是自家身上的问题。
■链接
客家话熟语
早禾莫前隔夜秧,番禾莫蔚隔夜田:早禾,早稻。番禾,晚稻。这说明早稻的秋苗当天拔的要当天插完。晚稻则要当天犁耙好的田地当天就插上秧苗,这样才能有利于作物的早生快长。
人怕老来穷,禾怕寒露风:人到老年,经济拮据,日子将不好过,有如晚稻扬花吐穗期,遇上寒露冷风的侵袭,会造成歉收甚至失收。
食老米:比喻失业或丢职。
落雨天扌亥 秆,紧扌亥 紧重:落雨,下雨。扌亥,担。秆,稻草。紧,愈,越。在雨中挑稻草,必然越来越重。比喻负担愈来愈重。
再好草岗也有瘦牛:比喻自己不思进取,顺境也会变成逆境。
唔知牛死还系藤断:犹言“不知和尚先死,还是袈裟先烂”。
食生牛肉:受人证赖,一时难于辩白,而不得不忍受吃亏。
牛牯拖唔平:牛牯,公牛。比喻食物不可能绝对平均或公平。
牛角唔尖唔过岗:比喻没有一定本事,不敢外出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