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佳惠子
只要一张身份证,写一张欠条,便可获得上万元额度的贷款。类似这样的校园贷,将目标对准大学生群体,背后却往往藏着陷阱。
近日,省金融监管局、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检察院、江西银保监局等多部门共同发力,打出组合拳,开展校园贷专项整治工作,保卫校园净土。
变换“新马甲”,继续“瞄准”大学生群体
2017年6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要求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此举力图从源头上治理乱象,防范和化解校园贷风险。
在监管重拳整治之下,一度四处“跑马圈地”的校园贷得到了遏制,但部分网贷平台换上“马甲”,将小额现金贷款业务包装成培训贷、创业贷等名目,通过社交软件等渠道,继续坑害大学生。
超短期、高利率、更隐蔽,通过获取学生私密信息相要挟,是新版校园贷的惯用手法。一些校园贷平台还与美容院、手机专卖店、中介机构合作,将贷款与产品捆绑搭售,诱骗学生。贷款的学生一旦还不上利息、滞纳金,背负的债务便会“滚雪球”一样不断变大。
“违法成本远低于违法收益,这是校园贷铤而走险的根本原因。”有关专家认为。
打出“组合拳”,建立综合治理体系
校园贷裹挟的金融风险如影随形。如何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对非法校园贷的强有力震慑?
早在今年上半年,我省就组织各高校对校园内及周边的贷款广告进行全面清理排查,多渠道收集学生涉及校园贷的信息线索。据统计,全省53所高校共收集报送校园贷信息线索180余条。省金融监管局联合省教育厅将收集的校园贷信息梳理汇总后,移送省公安厅扫黑办做进一步调查核实处理,把非法校园贷纳入扫黑除恶工作机制予以严厉打击。同时,做好平台注册地甄别。其中,对注册地在省内的机构,由有关部门责令整改,要求制定整改计划,明确退出时间表,逐步消化存量,对拒不整改的或超期未完成整改的,依法依规予以关闭或取缔。
“如何鉴别防范非法校园贷”“远离校园贷树立理性消费观”“遇上校园贷该怎么办”……9月开学季,我省金融、教育、公安等部门联合举办防范校园贷风险宣讲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顾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初本德等专家一一剖析典型案例,并通过“赣教云”平台向全省各高校直播,给2019级新生上了一堂生动的金融知识课。
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省内高校纷纷行动起来,疏堵结合,及时防范化解风险。通过举办防范校园贷风险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发放《校园贷风险告知书》、推送微视频、召开主题班会、举办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大学生防范非法校园贷风险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发力校园金融,“正规军”需加快脚步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金融,成为对接大学生消费需求的便捷通道。
“偏门”堵住了,“正门”也要打开,才能更好地照拂大学生的金融服务需求,形成对非法校园贷的“挤出效应”。我省在升级校园贷治理工作的同时,在全省高校建立正规金融服务体系,打开了校园贷治理的另一扇门,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金融监管部门有关人士认为,针对校园金融市场,银行除了要开发针对高校的消费金融产品,合理设置消费信贷额度和利率,还应建立大学生的资信和承债评级模型,着力培育大学生的财商素养和守信意识,共同推动金融环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