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参观者从国家速滑馆工程完工倒计时牌前走过。当日,位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侧的北京冬奥会场馆国家速滑馆建设工地树立工程完工倒计时牌,目前,工程已全面进入地下施工阶段,场馆将于2020年达到测试赛要求。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题:国家速滑馆“破土而出” 9月将“拔地而起”
——揭秘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建筑“冰丝带”
新华社记者孔祥鑫
截至5月30日,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建筑国家速滑馆部分区域实现正负零施工,国家速滑馆已“破土而出”。记者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办了解到,按照计划,今年6月底国家速滑馆将完成全部地下结构施工,开始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今年9月完成主体结构,国家速滑馆将“拔地而起”。
据介绍,按照申办承诺,北京2022年冬奥会竞赛场馆要在2020年达到举办国际奥委会各项测试赛的要求。国家速滑馆将于2019年年底实现基本完工,今年将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被誉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采用全冰面设计,面积约1.2万平方米,近似一个田径场大小,是亚洲冰面最大的速滑馆;将通过引入全新的“BIM运维系统”和“定位导航系统”打造成一座绿色环保的智慧场馆。
与“鸟巢”“水立方”共筑“双奥之城”标志性建筑群
据介绍,国家速滑馆设计高度33米,主场馆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能容纳约12000名观众。
北京国资公司副总裁、国家速滑馆公司董事长武晓南说,当2019年6月完成幕墙建设后,国家速滑馆的22条“冰丝带”将在奥林匹克公园“飞舞”起来。建成后,国家速滑馆将与“鸟巢”和“水立方”共同组成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
↑这是5月9日拍摄的国家速滑馆施工现场。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郑方介绍,主场馆的设计理念来自一个冰和速度结合的创意。沿着外墙曲面由低到高盘旋而成的“冰丝带”,就像速度滑冰运动员高速滑动时留下的风驰电掣的轨迹。22条“冰丝带”又象征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丝带”由晶莹剔透的超白玻璃彩釉印刷,营造出轻盈飘逸的丝带效果。
北京市重大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椭圆形的“冰丝带”上是一个双曲马鞍形的屋面。这个屋面长跨约200米,短跨约130米,选用索网方案,主要是出于节能环保、节约材料的考量,充分体现了绿色办奥的理念。
全冰面设计为赛后运营创造有利条件
为了在赛后实现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等冰上运动的全覆盖,为民众提供更大的冰上活动空间,国家速滑馆采用了全冰面设计。
据介绍,由于不同冰上运动要求的冰面温度不同,全冰面设计意味着要能对每一块冰面实现单独控温,使整个场馆实现“同时运行、不同使用”。
↑这是5月9日拍摄的国家速滑馆施工现场。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为了减少观众散热对冰面的影响,国家速滑馆的设计对气流组织进行了精心排布。观众在舒适温度中享受比赛的同时,场地的冰面温度能根据比赛要求进行精确控制。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师李丹介绍,大道速滑的冰面温度可调范围为-6℃至-10.5℃,冰场的室内设计温度控制在15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40%左右。制冰和浇冰所用的水采用两级反渗透加连续电除盐工艺,获得纯净的水以进一步提高冰面的硬度。
配备“大脑”打造绿色环保的智慧场馆
国家速滑馆将成为一座绿色环保的智慧场馆。在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技术支持下,场馆中引入了全新的“BIM运维系统”和“定位导航系统”,就像是给场馆配备了精于计算的“大脑”。
国家速滑馆在设计上融入了绿色环保理念,将场馆制冷产生的余热充分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可实现年节省180万度电。同时,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为3000平方米场馆管理用房供暖,每年可实现160吨二氧化碳的减排。
↑这是5月9日拍摄的国家速滑馆施工现场。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未来,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观众,进入场馆后,可以通过手机提供的定位导航服务,匹配出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
北京市重大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有了三维化的可视地图后,第一次进入国家速滑馆的观众不仅能迅速熟悉场馆内的结构布局,还能少走冤枉路,快速到达自己的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