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12月22日讯(记者 王晨瑜)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市场订单减少、用工成本上升、物流运费上涨等情况,这引起了市政协委员的关注和思考。今年,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海关副关长石勇提出的“关于精准施策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的提案”获评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优秀提案。
市商务局和市民营经济局对石勇委员的提案高度重视,认为提案从打造青岛优势品牌企业、建设技贸措施研评基地、引导企业用好用足政策、完善政企沟通常态机制等4个方面提出的建议,对于扶持重点行业企业挽回损失、有效激发经济运行韧性和潜力上具有重要作用,相关部门将在工作中认真研究吸纳。
大环境下中小微企业困难多
“目前,全球疫情形势比较严峻,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增多,贸易问题政治化倾向加剧,这也使得国际市场出现萎缩,进出口行业受到冲击。”石勇介绍,在这样大环境下,外贸企业中的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境外贸易限制措施持续加码、出口订单减少、用工成本上升的问题,“还有部分企业营收也出现断崖式下跌,企业资金周转变慢。”
石勇认为,青岛作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在“一带一路”、经略海洋等重大建设中有区位和平台优势,“扶持重点行业企业能挽回一些损失,这样既可以应对疫情冲击,稳住外资和外贸,又可以激发行业的潜力,因此我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并引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解决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做好助企纾困方面的工作。”
政协委员多举措为企业寻出路
保住市场主体能稳住就业,从而让经济更有韧性,石勇在结合海关监管服务职能后,想为这些受疫情影响的行业寻一条出路。
“我们建议从打造具有青岛优势的品牌企业、建设技贸措施研评基地、引导企业用好用足政策等方面来帮助企业纾危解困。”石勇表示,食品农产品出口是青岛外贸行业的优势,因此应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政府要搭建起交易和展销平台,让其他人注意到这些企业和产品,“现在,青岛有一些企业因不满足国外技术法规的要求,容易丢失客户、增加检测及通关成本,因此技贸措施研究评议基地建设就能有效提升企业应对国外技贸壁垒的能力。”
“另外,相关监管服务部门虽然推行过便利化政策,但部分政策的实际利用率并不高。在融资租赁机构数量及融资总量仍落后于天津、上海等城市,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对融资租赁政策的落地实施力度,量身定制适合本地的财政扶持政策。”
政府部门推动各项建议落地落实
青岛市商务局和青岛市民营经济局都对这一提案进行了认真研究。今年,市商务局强化了龙头企业品牌作用,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行业品牌,通过政策扶持把有潜力的中小微本土品牌企业培育升级为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骨干品牌企业。
据介绍,政府部门对青岛纺织服装、轮胎、家电等优势出口产业给予了关注,联合海关及其他社会组织探讨联合建设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今年,部门印发《青岛市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奖补实施细则》,也依托‘青岛政策通’平台,为企业排忧解困。”工作人员说。
附件: 关于精准施策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的提案
提案人:石勇
一、现状
今年3月以来,省内及我市疫情多点散发,疫情防控工作仍处于最吃劲的关键阶段,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市场订单减少、用工成本上升、物流运费上涨、融资难度大等诸多困难,部分企业营收呈断崖式下跌,亟需精准实施减负纾困政策,扶持重点行业企业挽回损失、提质增效,有效激发经济运行韧性和潜力,夯实全市经济稳定运行、质量提升基础。
青岛作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港口大市、外贸强市,外贸企业是青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石。2021年青岛外贸进出口总值8498.4亿元人民币,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5位,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29%,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出口5709.4亿元,占67.2%,对全市进出口贡献度达71%。前期,青岛海关筛选辖区27个行业173家重点企业进行跟踪研究。
(一)从整体看,出口企业面临人民币升值、国际运费高企、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多重挑战。在全球范围内的能源、芯片等上游产品供应短缺的背景下,部分行业原材料成本上涨明显。电子通信设备等制造业企业反映物资供应困难,民营、外资企业反映物流成本高、人员短缺和融资难。
(二)从企业出口看,近半数企业反映出口受到影响,医疗防护物资出口快速下滑,水产、手机等传统行业出口面临挑战。
(三)从生产恢复率看,国有企业产能恢复普遍高于外资、民营企业。
(四)从企业复工用工情况看,工艺品及其他产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到岗率较低。从调研情况看,疫情对外贸企业带来多方面不利影响,特别是民营、中小微企业涉及面广、承压力弱,亟需精准施策、靶向发力。
二、几点建议
(一)培塑优势,打造青岛优势品牌企业。如食品农产品出口是青岛外贸传统优势,但目前部分企业仍存在低质低价问题。建议加大品牌培塑力度,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对企业开发高端食品农产品给予更大的政策扶持。搭建青岛品牌食品农产品交易平台和展销中心、农业企业“走出去”信息服务平台,多方宣介青岛优质品牌形象。
(二)保驾护航,建设技贸措施研评基地。据估算,目前全市企业因不满足国外技术法规要求而导致的直接损失每年超30亿美元,同时引发客户丢失、检测及通关成本增加、技术改良成本上升等间接损失达数亿美元。建议统筹加强技贸措施研究评议基地建设,完善信息共享、对外交涉、风险预警等联合机制,提升企业应对国外技贸壁垒能力。
(三)加大宣介,引导企业用好用足政策。近年来,相关监管服务部门推行一系列先行先试便利化政策落地青岛,但部分政策实际利用率不高。如融资租赁业务,虽已具备融资租赁海关注册登记、跨境租赁等政策支持,但融资租赁机构数量及融资总量仍落后于天津、上海等地。建议加大对融资租赁等政策宣介和落地实施力度,同时量身定制一揽子更加优惠的财政扶持政策。
(四)精准施策,完善政企沟通常态机制。完善政企沟通跨部门综合服务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及港航、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和行业协会之间畅通常态化沟通协调、信息互通渠道,及时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抢抓RCEP机遇,为青岛特色优势产业靶向提供原产地技术服务,支持“四新经济”发展,加大对雏鹰、瞪羚、独角兽及“专精特新”企业的AEO信用培育力度,量身打造贸易便利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