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省首批地震紧急救援队在灾情较为严重的安县展开救援。(受访者提供)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超过10万平方千米的地区受到严重破坏,其中,极重灾区10个县(市),较重灾区41个县(市),一般灾区186个县(市)。
灾情发生后,山西省公安消防总队迅速调集太原、大同、晋中、忻州、阳泉等地的抢险救援力量,成立由212名官兵和2名地震专家组成的首批地震紧急救援队,赶赴灾情较为严重的安县展开救援,并在救援中派出突击队,率先挺进茶坪乡打通生命通道,使得北川县南部和安县茶坪乡等14个村庄、数万人有了逃生路线。
对于当年的突击队队长郭铜俊来说,“那是一场终生难忘的救援,也是最珍贵的一次人生经历。”回忆是种力量。如今,十年过去了,回首那段救援经历,他依然难掩激动。
1 地震后满目疮痍 一切仿佛失去了颜色
2008年5月13日晚上,救援队接到命令,“集合!出发!”次日凌晨3时30分,搭乘着214名救援队员的飞机从武宿机场起飞。
时任太原市公安消防支队战训科科长的郭铜俊,是救援队的成员,也是率先挺进安县茶坪乡的突击队队长。他说,关于那次救援,每一个节点和细节,这辈子都忘不了。
“我们要去的救援地点是茶坪乡,还没到地方就已经被震惊了,越往茶坪乡走越触目惊心。”郭铜俊回忆,“你能看到的是路被山石堵了、山体成片滑落、大面积房屋倒塌,这些画面与平常看到的画面截然不同,一切仿佛失去了颜色。”
“满目疮痍”是郭铜俊回想起当年的情景时最大的感受。回忆起当时初到茶坪乡时所看到一切,郭铜俊眼眶不禁有些泛红。“刚进茶坪乡就看到到处是倒塌的房屋,路边随处可见从废墟中救出的尸体,受伤的百姓有的满身是血,惨不忍睹。”
5月15日7时,当突击队历经艰难到达茶坪乡时,才知道这里的灾情远比他们想象的要严重。茶坪乡90%的房屋倒塌,已经确认死亡59人、失踪200余人、重伤47人、大量人员无家可归,食物和水严重缺乏。
昔日宁静的小镇,历经地震之后,变得千疮百孔。救援从一开始就是困难重重,危险重重。
2 打开生命通道 再难也要想办法进去
5月14日7时许,救援队到达安县晓坝镇后,经询问当地群众得知,21公里外的茶坪乡有上千名群众被困,具体情况不明。随后,救援队继续前进,走到平安村姊妹桥位置时,发现山体滑坡的泥石已将通往茶坪乡的唯一道路封堵。
通道被堵,摆在救援队面前的首要难关,是如何进入茶坪乡,郭铜俊和所有救援队员都有一个信念,“再难也要想办法进去。”根据现场情况,指挥部当即决定组织35名队员组成突击队,携带食品、药品及较为轻便的救援工具,由当地群众带路,强行翻越海拔2600米高的平梁埂山,前往茶坪乡救援。
5月14日15时30分,突击队从姊妹桥出发,一路上,受地震影响出现的裂缝随处可见,并且伴有不时的余震,给翻山救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当你看到伴随着余震不时有山石滑落,感受到每一帧画面都强烈冲击着你的眼球时,你才会真正体会到那种惊险。”郭铜俊回忆:“在翻越平梁埂山过程中,他和队员们走在仅容一人通过的崎岖山路上,旁边就是宽约50公分的裂缝,一边走一边还有碎石从上方落下,砸得救援头盔当当响。”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对突击队员来说同样是巨大的挑战。郭铜俊说,为了不让自己直接滚下去,下山时大家都是先瞅准一棵树,跑到跟前一把抱住,然后再向下一棵树跑。就这样跌跌撞撞,直到23时30分才到了山下的老望四组。
老望四组距茶坪乡还有3.7公里。突击队在那里进行简单休整后,迅速赶往受灾严重的茶坪乡展开了救援。随后,指挥部派出的第二突击队也赶到了茶坪乡,两队救援人员合力,通过增加绳索、补修道路等措施,成功将剩余被困山中的群众疏散至安全地带。
几天的救援中,救援队共从废墟中抢救被埋压群众106名,其中47人生还;成功疏散被困群众上万人,营救伤员42人;帮助群众抢救粮食16500公斤,抢救财产、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价值20余万元;救助群众500余人,为群众排险23处,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3 突击队队长的焦虑 三天仅睡三小时
“救援过程中,高强度的身体负担是种挑战,心理压力是更大的挑战。现在回想,那时的心情应该是种焦虑。”作为突击队队长的郭铜俊内心给自己压了一份重担:既要完成好救援任务,又要确保队员们的人身安全。他明白,灾区被困群众在等着他们救援,这个时候必须保护好自己和队员们的安全,才能更好地完成救援任务。
在翻越平梁埂山时,山上仅有的一条羊肠小道也被毁坏,行军途中山路陡峭、悬崖无底,并且不断有巨石从山上滚落,突击队员的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郭铜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仅随时警惕着周围的动静,一旦发现有情况就立即提醒队员们注意。在他的提醒下,队员们连续十几次成功躲避滚石的袭击。为了确保队员们不会掉队,郭铜俊还想出了用哨子提醒大家报数的方法。“只要听到哨声,大家就从前往后依次报数,这样一旦有战士掉队就能及时发现。”
在老望四组休整的时候,郭铜俊命令全体突击队员就地点起一堆篝火,围坐在火堆旁边简单休息,不准进入群众搭建的简易帐篷。队员们刚休息没多久,附近的平梁埂山发生6级余震。连续塌方,不绝于耳的山体滑坡声中,他彻夜难眠,半夜拿着手电挨个数人头,数了一遍又一遍,怕战士晚上起来上厕所,因不熟悉环境掉到塌方带内。望着互相倚靠着就已沉睡的队员,郭铜俊心疼不已。“看到队员们累惨了的样子,心里真的是种难以言喻的感受。很多人可能看到过类似的照片,就是那种堆在一起睡着的样子。”
在茶坪乡救援的三天时间,郭铜俊仅仅睡了3个小时。“不是不困,眼睛涩得难受,但就是睡不着。”但他最终告诉指挥部的是“圆满完成任务,一个都没少。”那一刻,他言语铿锵,满脸欣慰。
4 再有这样的任务一定还去!
那段日子,转眼已经过去十年了,但对郭铜俊来说,总有一种力量,在心中久久激荡。“从汶川地震救援经历中汲取到的,不仅仅是救援经验。”他说,现场那些暖心的画面和振奋人心的时刻,一直到现在,都激励着我。
在指挥部决定要成立突击队进入茶坪乡时,面对地震后灾区满目疮痍的景象,救援队官兵个个求战心切,纷纷主动请战,坚决要求投入抢险救援战斗中。命令要求组建35人的突击队,可自告奋勇的人数远远超出要求人数,一些没有被选中的官兵还试图悄悄站到队伍中去。那时,大家急切想要参加战斗的心情是认真的。
前往茶坪乡的坎坷途中,长途跋涉让所有队员的脚都被汗水泡得起了皱、泛了白,有些队员们甚至满脚是血,但队员们没一个退缩。到了茶坪乡后,当地百姓看到队员们穿着抢险救援靴不方便,给大家拿来了胶鞋,队员换上之后便冲进了救援现场。“那时,大家身体上的疼痛和疲惫早已被抛在脑后。”郭铜俊说。
突击队员到达茶坪乡时,周围的群众看到后自然让到两边,分出一条道路。片刻之后,帐篷里的群众都跑了出来,大家不约而同鼓起掌来。有的端来一大锅米粥,有的捧来一筐馒头,有的甚至把家里仅剩的一块腊肉拿出来给队员们吃。看着受灾群众们期盼、感激的目光,郭铜俊和突击队员这些平时生活工作中的硬汉,也忍不住眼眶湿润。“震区百姓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永远难忘,激励着自己前行。”郭铜俊说,就是这股由众多感动聚集起来的力量,让他不断勉励自己:“把握当下,全力做好现在的事情。”
又是一年5月12日,十年过去了。郭铜俊告诉记者,当年参加过地震救援的官兵,如今很多都已经转业或者离开消防队伍,“但那段经历,却永生难忘”。汶川地震十周年,他们都想借此机会再次聚首,但由于工作繁忙,时间迟迟不能敲定。“大家平时偶尔见面都会说起当时的事情,聚到一起一定更是说个没完。虽然每个人的想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从始至终大家都是一样的:‘再有这样的任务,一定还去!’”郭铜俊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杨晶 实习生 张瑞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