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四川新闻

成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将分三类社区 打造七种场景

时间:2019-10-26

全民友好、舒畅宜居的城镇社区;集约高效、活力共享的产业社区;或是青山绿水、美田弥望的农村社区,这三类社区,将成为成都市民未来的家园。

社区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基本生活单元;是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发展单元;也是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基本治理单元。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总体目标、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战略定位,都需要在社区层面深化落实。

昨日,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也是全国首个市级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作为我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总体纲领,《规划》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记者了解到,《规划》由市委社治委牵头编制,以“1173”为主要内容,包括总则、社区内涵及发展目标、发展治理总体模式、社区分类及规模、社区发展治理场景、指标体系与评估机制、附则7个部分。本次规划范围为成都市全域,包括20个区(市)县和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375个街道(乡镇),4357个城乡社区(村),总面积约14335平方公里。

“具体来讲,就是制定‘1’个三步走的规划目标;构建‘1’套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模式;打造社区发展治理服务、文化、生态、空间、产业、共治、智慧‘7’大场景;实施定指标、定类别、优区划‘3’项基础工程。”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在先后实地走访了126个街道(乡镇)、380个社区(村),调研学习上海、北京、杭州等先进城市做法,研究借鉴伦敦、东京等城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最终构建形成了“1173”总体架构。

“《规划》的出台是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委社治委副主任郑志表示,编制《规划》,就是把社区发展治理作为城市转型发展跃升的着力点,主动适应城市化进程和市民需求变化,通过社区规划来落实落细城市宏观发展战略,从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我们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与成都城市新一轮总规和公园城市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在战略目标、规划理念和标准要求上都将新发展理念和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的要求进行了深入落实。”

“同时,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积极探索。编制《规划》,就是切实转变营城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以人的感受、人的需求、人的发展为出发点进行规划,强调城市的宜居性和人文尺度,不断补短板、提质量、强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记者了解到,在《规划》中,突出以生态文明引领的发展观、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突出构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突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等公园城市先进理念和要求。“《规划》强调从社区层面强化生态保护和生态价值转化,落实生态文明要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郑志表示。

《规划》的出台,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编制《规划》,是正视新形势、新挑战,积极探索社区发展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路径,主动适应当前城市治理结构的深刻变化,引导政府的工作重心下沉,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超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三大类型

实现社区精细化发展治理

作为全国首个系统编制的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规划》切合实际、面向未来,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引领性,是一项综合性的制度创新。

“一个典型做法就是将成都市城乡社区划分为城镇社区、产业社区和乡村社区三大类型,这在全国是首创。”在市委社治委社区发展处副处长陈超看来,将全市城乡社区划分为城镇社区、产业社区和乡村社区三大类型,有助于实现社区精细化发展治理,是《规划》七大场景差异化营造的基础。

“社区类型的划分主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功能区规划等为依据,根据城乡形态、主导功能进行具体社区分类。”陈超表示,《规划》深入研究了成都城乡社区的人群结构、形态功能、产业基础等要素特征,根据城乡形态、主导功能,将全市城乡社区划分为三大类型,并根据社区的特定空间特征和社会生活特质进行二次细分,形成园区型社区、楼宇型社区、老旧社区、新兴社区、国际化社区、自然村落等典型社区类别体系。“对城镇社区而言,重点在小区治理、公共服务、城市更新、消费场景营造等难题上加力加劲、聚力破题;对产业社区而言,重点在从功能配套、组织构建、服务模式上研究新政策、出台新措施,破解产城分离、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对乡村社区而言,重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陈超表示,通过对社区的科学分类,既兼顾了发展,彰显了特色,又为精准施策奠定了基础。

七大场景

满足社区人群差异化需求

场景是在空间与时间的一个节点上触发人们情绪的情景或场面,具有极强的带入感,是人身在其中的切实体会。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同频共振的模式下,《规划》提出了每个类型的社区都将打造包括精准高效的服务场景、友爱包容的文化场景、绿色低碳的生态场景、品质宜人的空间场景、活力多元的产业场景、共建共享的共治场景和互联互动的智慧场景等社区发展治理的“七大场景”,明确了未来各类社区发展和治理的工作方向和重点。同时,通过场景打造提升城市品质,在社区有感发展中以事聚人,在基层治理中聚人成事,实现城乡社区发展和治理双轮驱动、同频共振。

城市的核心是人,而未来社区人群差异化特征将更加明显,针对社区内人群的差异化需求,《规划》中也有针对性的回应。在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潇看来,在三类社区的七大场景营造中,每一类场景营造都兼顾了一般化和差异化的举措。“比如,在城镇社区的服务场景中,针对人群的差异化特征,《规划》提出了‘全民友好,精准服务’的目标。在落实全面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上,针对老年人聚集的社区,提供尊老爱老的养老服务,包括推进家门口养老、互助型养老、高品质养老、智慧化养老;针对青年人聚集的社区,提供时尚活力的青年服务,包括建设年轻化社区运动空间、多样化青年社交空间;针对少儿聚集的社区,提供关爱贴心的少儿服务,完善幼托服务、优学步道,打造亲子教育空间和‘家长学校’等等。”

三步实施

建设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理想社区

要实现三大类型七大场景,需要把宏观战略在微观社区落细落实。

据了解,《规划》衔接了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把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落实落细到城乡社区,提出了社区发展治理“三步走”目标:即2025年建成舒心美好、安居乐业、绿色生态、蜀风雅韵、良序善治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2035年建成彰显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公园社区;2050年建成全面发展、绿色永续、智慧创新为引领的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理想社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为实现精细治理,《规划》还构建了两级指标体系:结合公园城市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建设指标,在充分征求部门建议意见基础上,建立了7个大项、18个中项、38个小项的社区发展治理市级指标体系。并针对3类社区,结合7大场景,构建了差异化指标体系,分别形成了城镇社区43项、产业社区26项、乡村社区38项的社区级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社区发展治理的动态评估,以评促建,推动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有序开展。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所长姚南介绍,两级指标结合《规划》中七大场景营造,选取了彰显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特色且便于进行评估,能全面覆盖服务、文化、生态、空间、产业、共治、智慧七大社区发展治理场景的多个指标,保障社区发展治理各个层面的工作高效有序。

《规划》还提出,优化调整后,全市城乡社区合理数量区间为3900个至4200个,其中城镇社区合理数量区间为2150个至2250个,产业社区合理数量区间为250个至350个,乡村社区合理数量区间为1500个至1600个。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市委社治委将指导各区(市)县、街道(乡镇)分层分级启动编制区级、街道级社区发展治理规划,构建形成三级规划体系,确保《规划》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同时,会同市级相关部门重点抓好社区公共服务提升、街道(乡镇)职能转变、社区区划优化、社区人才培育、基层治理力量整合、小区治理等9项近期重点攻坚任务,以增强《规划》实效性。

本报记者 侯初初

  • 上一篇: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成都出台三年行动计划14项任务
  • 下一篇:成都交管便民措施怎么样 群众算了3笔账谈最直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