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云南新闻

新生小象 呆萌棕熊 最小犬类昆明动物园萌宠扎堆拜年

时间:2018-02-20

去年出生的小象跟着象妈妈学吃甘蔗。

最萌犬类耳廓狐。

小长臂猿和“奶爸”。 本组图片记者杨艳辉摄

新年新气象,在昆明动物园的动物大家庭里,近日也是喜事连连。非洲狮妈妈产下五胞胎狮子宝宝,新引进的棕熊、长颈鹿顺利与游客见面,新生小象也开始学习吃水果……今年是狗年,昆明动物园还住了最小、最萌的犬类动物,究竟是什么,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五胞胎狮子宝宝诞生

在昆明动物园新建成的猛兽区里,母狮子当当无疑是连日来待遇最好的住户。在新年来临之际,当当一连产下了5头小狮子,是它在昆明动物园的第二次生产。

“生产前一天,我们就发现当当活动量减少,变得警觉,产前的征兆特别明显。”生产当天,昆明动物园大型动物班班长刘安荣早早地来到狮子笼舍,从清晨开始守到中午12时,专心陪伴母狮生产,5只小狮子呱呱坠地,十分可爱。

“可别小看当当只是第二次当妈,它的母性特别好,照顾小狮子无微不至,吃奶时总是挪着姿势,保证每个宝宝都能吃到母乳。”刘安荣介绍,目前当当正在坐月子,也是特别护崽的阶段,小狮子都由它自己喂养。为了给狮子妈妈和宝宝提供充足的营养,昆明动物园为当当提供了牛肉、鸡肉等主食,在喂食肉类的同时还拌上鸡蛋,十足一道“滑蛋牛肉”。除了每天7至10公斤的肉食补充,饲养员还在肉里加入21金维他、钙片等营养剂,为正在哺乳的母狮提供充足的营养。经过精心喂养,小狮子不过才出生三周左右,体重便翻了一番。待满月后,小狮子将尝试母婴隔离进行初步体检,对外展出则需要至少三个月以后。

紧邻着狮子笼舍,去年出生的小象正在跟着妈妈亚明学习吃甘蔗等水果。小象为雄性,因去年5月20日出生,饲养员为其取了一个特别有爱的名字“520”。比起出生的70公斤体重,目前520已有约150公斤,但仍是一个处于哺乳期的宝宝,每天白天需要吃7至8次母乳,但也开始尝试吃香蕉、甘蔗等“辅食”。

新引进动物对外展出

除了新生的萌宠宝宝,昆明动物园去年底还引入了一对棕熊和一只长颈鹿。目前均已对外展出。

在棕熊馆,两只亚成年的棕熊已经适应了昆明动物园的环境,每天还会隔着玻璃与游客互动。好动和贪吃是棕熊的特点,每只棕熊每天要吃10公斤的蔬菜水果,饲养员还特意制作了它们爱吃的玉米窝窝头。

“哇,昆明动物园又多了长颈鹿。”日前,一些眼尖的市民也发现,昆明动物园长颈鹿家庭又多了一个新成员。这只长颈鹿为雌性,约3岁,是昆明动物园从非洲引进的。这只长颈鹿长途跋涉,从非洲来到中国,在沁阳进行隔离检查后,便运往昆明动物园。饲养员为这只新到的长颈鹿取名“楠楠”,为让它尽快适应昆明的气候,在居住和饮食上都呵护备至。据介绍,目前昆明动物园已有4只长颈鹿,此次引进长颈鹿目的是为了扩大动物园长颈鹿种群规模,为现有长颈鹿家族增添“新鲜血液”。“‘楠楠’刚到昆明动物园时,因为比较胆小,面对陌生的朋友显得很羞涩,后来我们给它找了一个长颈鹿姐姐,在同伴的带领下,楠楠目前很适应新的生活。” 长颈鹿饲喂活动以天气和长颈鹿的状态而定,一般是下午开始,饲养员会提前准备好饲喂的桑叶,游客只需听从饲养员的指引,便能与长颈鹿亲密接触。

最萌犬类耳廓狐迎客

新年是狗年,昆明动物园有哪些犬类动物?对此,该园动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市民最熟知的狗,在昆明动物园犬类动物园还有豺、狼等,圆通国际大马戏里也有很多聪明机灵的狗狗。其中,园内还有一种特别萌的“耳廓狐”,堪称世界上最小的犬科动物之一。

耳廓狐就是电影《疯狂动物城》里假扮尼克儿子的动物小家伙“原型”。记者在昆明动物园看到,10只耳廓狐住在玻璃房子里,尖尖的小脸,还长了比脸还大的“招风耳”。据饲养员介绍,耳廓狐生活在非洲北部和西亚沙漠一带,如小猫一般大小,巨大的耳朵易于鉴别,耳长15厘米,耳朵与身躯的比例在食肉动物中首屈一指。耳廓狐通过耳朵散热,以适应沙漠干燥酷热的气候,同时又能对周围的微小声音迅速作出反应,受惊吓时会发出犹如狗吠般的叫声。

“耳朵真大,太可爱了。”在动物园游玩的众多游客见到耳廓狐,对其独特的相貌赞不绝口。10只耳廓狐在昆明动物园已经安家2年多,这些小精灵已经习惯了与游客互动,还时不时摆出可爱的姿势任凭游客拍摄。

昆明动物园除了模仿自然生态环境驯养动物外,饲养员还承担了一个很特殊的角色,就是人工育幼小动物的“奶爸奶妈”。在该园繁殖场内,饲养员李云乔便负责了3只灵长类动物的人工育幼工作。其中,以一只白颊长臂猿最为珍贵。“小家伙因出生母亲年迈没有奶,一直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带在身边。”每天李云乔的工作就是为小长臂猿换尿布、喂奶,还要训练它的基本技能。在新年之际,小长臂猿也熟练学会了攀爬,等再大一点就能回归族群对外展出。

记者廖晶蓉报道(昆明日报)

  • 上一篇:【网络媒体走转改】昆明站火车“修脚小哥”每天钻地沟50次只为准点送你回家
  • 下一篇:文明旅游为云南民族村“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