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香港新闻

港大倡大規模填海 設長遠機制辟新土地

时间:2017-07-27

  香港新聞網7月27日電 據香港《商報》報道,香港特區政府近年致力覓地增加住宅供應,惟“無地可供發展”問題經常攔在路上。香港大學科斯產權研究中心昨日發表有關增辟新土地報告,確認“填海”是香港新土地供應最重要及最有效方法,建議政府恢復大規模填海。據研究中心收集政府數字,全港填海所得土地面積,上世紀90年代曾高逾2000多公頃,2000年後卻銳減至540公頃,近7年來更是近乎零。

  港大建築學院房地產及建設系教授黎偉聰指出,這份“增辟新土地的長遠機制與策略報告”,雖然建議政府恢復填海,但並非擁護政府已提出填海計劃。報告提及,自1997年《保護海港條例》通過後,香港幾乎再沒有大型填海發展規劃,而之前所訂的青洲及九龍灣(西面)兩個主要發展項目被擱置後,失去多達476公頃的填海土地,這些土地足夠安置42萬人。

  2010年迄今填海近乎“零”

  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鄒廣榮指出,政府是否有填海計劃,“其實都不重要”,團隊最希望政府一改以往“零散”做法,轉以長遠機制與策略制訂辟新土地計劃。報告建議政府建立一個由特首領導的常設決策機構,定期向公眾公布長遠發展策略,避免因政府換屆或相關因素影響持續的房屋供應,有利減低樓價波動及長遠增加人均居住面積。

  除填海外,報告並建議,政府應考慮各種方法,把合適的郊區及市區外圍地,改變為具良好設計的城市劃區。其中,新界土地的地契將於2047年到期,政府收回私人擁有但未開發或鎔置的新界土地,相信是較可行的,但當局須改變補地價機制,給予發展商更大的發展誘因,估計此舉可釋放多達1000公頃土地供應。

  2047收回閒置新界地可行

  對於收回土地可能引起極大震蕩,鄒廣榮指出,認同填海及改變補地價機制會引起環保團體等反對,以及引起“官商勾結”爭論,但他強調建議目標是期望政府可作長遠土地供應規劃,而非推出零碎政策。他又認為,在地契到期給予自動續約是“送大禮”,在到期時將未被開發或鎔置土地收回,性質是“按條款辦事”,而且符合公眾利益。

  鄒廣榮強調,有關建議前提是給予更大發展誘因,希望市場藉此發展更多土地,收回土地並非目的。

  倡填船灣淡水湖惹爭議

  港大昨發表有關開發新土地的研究報告,報告確認填海工程為歷來香港增辟新土地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方法,1950年起填得6318公頃土地,佔整體可用土地三成,人口增長近500萬人。研究團隊建議政府恢復大型填海工程,並“拋磚引玉”,提及校友黎照昌早前曾研究在船灣淡水湖進行填海可興建約30萬夥房屋的方案。研究團隊認為方案技術上是“可行”,若在船灣淡水湖填海,料可提供1200公頃土地。

  食水供應穩定極重要

  船灣淡水湖是香港面積最大的水塘,容量達2.29億立方米,僅次於萬宜水庫,佔香港水塘總容量的39%。香港的淡水資源非常有限,更要依賴內地東江水供應,若要把這個香港容量第二大的水塘填滿,恐怕罔顧本港飲用水的供應。近年香港一方面研究減少依賴東江水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卻提議填庫建屋,實屬矛盾。環保觸覺直接批評建議無稽,無視了香港數以百萬計市民的飲用水供應穩定及安全,為“起樓”而危害公眾基本生活所需。

  填海是否最有效新增土地的方法,存在爭議。事實上,香港有許多已開發的鎔置土地等待發展。本地一個研究所曾就鎔置土地進行調查,發現空置丁地面積多達932公頃,相當於900多個標準足球場,可容納37.3萬人口增長。

  • 上一篇:三步走落實一地兩檢 立會或加會審議
  • 下一篇:取消對衝新方案 羅致光:長服金再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