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8月28日電 香港《文匯報》28日發表題為“吸取經驗教訓 形成粵港澳防災合作機制”的文章,全文如下:
颱風“天鴿”和“帕卡”接連吹襲華南沿岸,給粵港澳三地帶來嚴重災害,其中澳門受到“天鴿”的正面吹襲,造成10死200多人受傷,建築物受損嚴重並一度停水停電,珠海災情也十分嚴重。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推進,三地在基建、經濟、民生等層面全方位加速融合,有需要吸取此次澳門的經驗教訓,進一步加強應對自然災害方面的協調與合作,在天氣預報、應對和救災等方面加強聯動,最終形成合作機制,以增強整個大灣區的災害防禦和應對能力,確保三地的社會安寧。
近段時間港澳和廣東遭受的颱風,其強度和密度都是數十年來罕見的,其中澳門付出的代價尤其慘重,不少居民面對停水停電、交通癱瘓之苦,垃圾堆積如山。澳門特區政府亦首次請求中央批准,出動駐澳解放軍協助救災救援,才能在短時間內恢復市面秩序。同時,香港和廣東雖然各有一定災情,也均對澳門伸出援手,供澳援澳的物質源源不絕,體現了粵港澳三地合作無間,一方有難各方支援的兄弟情義。
目前,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下,粵港澳三地正站在一個全新的起點上,攜手協調發展,目標是爭取在2030年成為全球GDP總量第一的灣區。要實現這個宏偉的目標,需要三地手攜手,在基礎設施、經濟發展、社會民生等方面全方位融合。同時,隨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通車,粵港澳三地的基礎建設將形成共同的網絡,在經濟和民生層面都日益相互依賴,整個灣區作為一個經濟體將連成一片。一旦面對颱風等自然災害,應共同面對,建立更有效的協調機制來發揮整體的防災抗災救災功效。
例如,香港與澳門地域狹小,在水電和物資供應上都高度依賴內地,一旦遭受特大自然災害造成交通中斷,將很容易成為“孤島”,這些問題並非港澳自身可以解決。又例如在災害預報方面,本次澳門氣象局被批評低估颱風“天鴿”的威力,以致社會各界沒有作出充分應對準備而蒙受嚴重損失,最終氣象局局長馮瑞權於災後翌日辭職。如若粵港澳三地的氣象局或天文台可以形成一個災害預報、通報和協調機制,在面對重大災害的時候充分溝通,理應可以大大降低這種誤判的可能。凡此種種,都顯示出三地在防災救災上加強協調與合作的重要性。
需要強調的是,粵港澳三地政府都應根據此次嚴重風災的經驗,制定如何互相支援,共同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的各種預案。由於澳門在風災中受到嚴重破壞,中央政府、廣東省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都及時提供了支援,中央政府還應澳門政府的請求,首次出動駐澳解放軍協助澳門盡快回復正常秩序。而澳門此次抗擊特大颱風襲擊的經驗與教訓,對香港特區政府來說,也應特別予以重視和吸取,有關方面應居安思危,根據香港的實際情況,積極探討如何加強粵港澳三地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的合作機制。常言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有考慮到最壞的情況,才能制定出最佳的應對之道,才能確保包括香港在內的整個大灣區城市群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