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20日電 香港《商報》20日發表題為“創新政策 動員社會攜手紓樓困”的文章,全文如下:
增加房屋供應,開拓土地固是根本辦法,而善用現有資源亦為一條長短期解決問題的出路。港府與社聯昨推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以政策創新的方式,動員社會鎔置房屋,來紓解有需要人士的居住困難。運房局局長陳帆表示,不少市民居住環境非常惡劣,計劃冀以時間換空間,為公屋輪候者提供浻房以外更好的過渡性選擇。
增加供應除了關乎數量,房屋種類實也非常重要。新計劃以“共享房屋”概念掛帥,雖不涉房屋總量的淨增加,但卻有效擴大資源效益,可望滿足更多住戶的居住需要。而且,在局方監管下,相關單位既符合消防之類法例要求,又由合資格人士做足翻新維修等工作,質素肯定較一般浻房為佳。更重要的是,租金水平亦將遠遠低於市價,不逾租戶入息的四分之一,介乎於綜援最高租金津貼和公屋租金,確保住戶能夠負擔。對於許多棲於浻房的基層來說,新計劃絕對是項德政。
觀乎現時坊間意見,便沒什麼反對聲音;唯一不滿,只是批評所涉單位過少,充分折射出市民肯定其正面作用。的確,新計劃今年底只能提供約34個單位,而已接獲的潛在單位總數亦僅322個;對比現時公屋輪候冊上約15萬個一般公屋申請及12.8萬個非長者一人申請,相關數量確實杯水車薪。畢竟,新計劃才剛剛推出,首批單位都由市建局及一個發展商提供,供應流程乃是“由上而下”的;然而,隨著新計劃及“共享房屋”模式逐漸發酵,尤其當相關中介平台設立後,將來就可望拋磚引玉吸引更多業主“由下而上”主動參與。事實上,社聯手頭上的潛在供應,便涉及多達26位業主了。
展望將來,為進一步發揮計劃成效,當局宜研究更積極的措施,以鼓勵更多業主釋出鎔置房屋資源。當中,有鑒於新計劃的慈善性質,參照現行捐款可以扣稅的慣例,向參與計劃的業主提供稅務優惠誘因,例如租金收入可以免稅,以及寬免相關差餉地租的稅負等,不單有助增加新計劃的單位供應,這更為理順本港稅務原則的應有之義。另外,亦可研究將新計劃推而廣之,包括擴展至未補地價居屋參與其中。據統計,現時全港未補地價的居屋多達25萬夥,特首林鄭月娥早於競選政綱中提出要增加居屋租務市場的流通性,若然兩個政策日後能夠結合起來,所牽涉的新增單位數量勢必大大增加,由居屋業主到基層租戶均可受惠得到。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無疑是優化房屋政策的新探索,於浻房與公屋之間多拓了一層居住階梯。縱然計劃初步僅僅為期3年,但倘措施成效顯著,當局誠應研究將此恒常化,以更好滿足基層市民住屋需要及將本地房屋資源使用最大化。新政府上台至今尚且不足3個月,新計劃由醞釀到落實就得以在短時間內完成,足以反映當局對解決房屋困難的決心與誠意,而這亦是“新政速度”的最佳體現。希望除了增加房屋種類的供應,增加土地及房屋數量的供應同樣快馬加鞭,不要繼續不必要地好事多磨、議而不決。相信只要官、民、商理性務實地合作同行,就必定能夠找到走出香港住屋難的出路。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