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20日電 香港《文匯報》20日發表題為“多管齊下廣開房源 多作承擔照顧基層”的文章,全文如下:
由政府推動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昨日公佈詳情,目標提供500個過渡性住宅單位,供正在輪候公屋的基層人士申請,年底前會先推出34個單位。隨樓價和租金不斷飆升,近年部分基層市民居住環境更趨惡劣、租金負擔沉重,而輪候公屋時間長久,新一屆政府積極以新思維、新方法,緩解基層住屋之困,方向值得肯定。不過,目前的共享計劃規模過小,杯水車薪,要擴大相關計劃的規模、照顧更多有需要的市民,政府一方面要拿出更大的承擔,提供經濟誘因,吸引更多業主參與計劃;另一方面更要打破常規廣開房源,包括研究改裝工廈作中轉屋,善用現有樓宇資源。
截至今年6月底,最新公屋輪候冊數字為27.8萬宗申請,平均輪候時間長達4.7年。基層市民輪候公屋時間越來越長,人數越來越多。政府提供中轉房屋,暫時改善輪候公屋市民居住條件,應該說非常及時。本次推出的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租金不超過租戶入息1/4,提供的單位經過翻新,都較為安全、整潔、衛生,給輪候公屋人士提供一個可負擔的選擇。雖然計劃初期可提供的單位有限,但相信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可逐漸擴大計劃規模,緩解部分基層市民的住屋困難,改善居住環境。
房屋共享計劃能否成功,關鍵在於有更多關心社會的人士提供單位,因為基層人士之所以能以較低租金入住,有賴善心業主願意收取低於市場價的租金。以一個輪候公屋的3人家庭為例,由於申請公屋的每月最高入息限額只是22,390元,租金不超過入息1/4,意味租金不可以超過5597元,但現時市場上一個面積300呎單位的租金動輒過萬元,意味參與計劃的善心業主犧牲頗大。
解決基層市民的居住問題,政府責無旁貸。目前3年上樓的目標難以達標,政府有必要提供更多的中轉屋,協助苦苦輪候上樓的申請者。房屋共享計劃目標提供500個過渡性單位,相比20多萬公屋輪候戶根本是杯水車薪,需要鼓勵更多業主提供單位。政府不能單靠業主有善心,而應對計劃作出必要的補貼,讓業主能獲取接近市場水平的租金,令更多業主有積極性加入計劃,政府才能擁有更多現成的住宅單位,然後以較便宜的租金租給基層市民。
與此同時,按照差餉物業估價署發佈的《香港物業報告2016 》,本港住宅空置率處於3.7%的低水平,預料適合參與計劃的住宅數量實在有限。當局要提供更多的中轉屋,就不能局限於現有的住宅,應打破常規思維,善用樓宇資源,例如可研究將某些工廠大廈整體改造為中轉屋。事實上,整棟工廠大廈動輒有10萬、20萬平方呎的樓面面積,可以提供成百上千的中轉單位,效率比等候業主提供閒置單位更立竿見影。與香港相鄰的深圳,近年隨傳統工業外移,亦有將工廠大樓改裝為共享住宅的成功例子,值得香港積極參考、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