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生活消费

保险业诠释如何防汛救灾

时间:2020-09-01 14:47:00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聂国春)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多地因强降雨引发内涝、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作为经济的“减震器”和社会的“稳定器”,保险业闻“汛”而动,积极做好抗灾救灾和金融服务工作。在8月27日举行的银保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阳光财险、太平洋财险、华泰财险3家险企展现了保险业的防汛救灾“样本”答案。

  动态监测   提前预警

自然灾害难以杜绝,但伴随着风险意识的提升以及科技水平的增强,保险公司不约而同地将风险防范纳入重点工作领域。经过多年摸索,太保财险探索形成了动态监测、提前预警的巨灾预防模式。

太平洋财险董事长顾越表示,公司建立了以线上化资源统筹和智能化风控为主要内容的灾害应对工作体系。在线上化的资源统筹方面,建立了大灾指挥平台,并配套风险模型和风险雷达。智能化风控则综合应用一系列新技术,包括三维重建技术、InSAR灾害预测系统、无人机等一系列新工具,助力精准防灾。

截至目前,太平洋财险已运用风险雷达精准风勘预测排摸11项自然灾害风险轨迹,为22万个企业客户评估制定风险档案,向车主发出安全停放信息逾1300万条。

阳光财险董事长李科也表示,公司建立了灾害预警机制,密切监测暴雨、洪涝、台风等信息,第一时间向客户发送防灾信息超过370万条。同时,阳光保险运用大数据风险评估的模型精确圈定汛期的高风险企业、高风险客户,向企业发放《汛期防灾防损告知书》超过4万份,提前完成了相关企业风险隐患的排查和整改。

“华泰财险在每年年初就开始针对本年度的台风、暴雨、洪水灾害等可能发生的巨灾损失进行提前筛查,并在夏季入汛前组织对高风险客户进行甄别,安排专业的风控工程师团队进行现场查勘。”华泰财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丛雪松总结了风控的三大要素:团队、工具、系统。他指出,华泰财险有风控核心系统,将来还要整合包括自然灾害数据库、预警平台信息等,并且还将和国际顶级公司合作,不断丰富核心管理系统。

科技赋能   快速理赔

快速高效地做好理赔服务,是缓解受灾企业和群众损失,支持灾后重建的重要举措。今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做好洪涝地质灾害应急应对及灾后重建金融支持工作的通知》,引导保险机构建立保险查勘理赔绿色通道,切实做到应赔尽赔快赔,同时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创新工作方式,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服务效率。

太平洋保险在运用科技力量查勘定损方面走在前列。顾越举例说,该公司“e农险”产品采用了空天地一体化技术进行查勘定损,以此实现高效、精准的理赔。“天”是卫星遥感,对重大灾害采取遥感测损;“空”是无人机,对中度灾害通过无人机勘损;“地”是移动技术,对一般性灾害通过移动技术进行移动定损。

在这次防汛救灾过程中,阳光保险的全能保、一键赔、微信小程序等科技工具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李科介绍说,入汛以来,阳光保险已处理两万多起暴雨灾害理赔案件,针对受灾企业及个人的损失立案金额达到5.4亿元。

灾后重建   助力“六保”

除了防灾减灾,保险业在灾后重建方面也积极行动,这也是保险业助力“六保”“六稳”的具体举措之一。

针对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风险保障不足的痛点,阳光财险推出“老板安心3.0”组合产品,覆盖因洪涝灾害造成财产损失、营业中断、公众责任等风险。李科介绍说,截至7月末,已为近7000家中小微企业提供160余亿元风险保障。

太平洋财险也以开发新产品来针对性缓解企业燃眉之急。比如针对灾害频发时期企业的招工难、复业难、融资难等问题,推出复业保、就业保、跨境保、展会保、海外保等产品。而在保障民生方面,太平洋财险聚焦低收入、易返贫致贫的人群,开发防贫保产品,并在26个省520个县全面推广。

  • 上一篇:取消险其实没那么美
  • 下一篇:LPR改革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