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成
自去年底起,监管趋严、流动性趋紧,股债双熊的情况下,新基金发行产品数量跌至冰点不说,已发行产品中也存在大量超期未募集基金。如今的市场格局下,基金公司的出路在哪里?
想要把握全局就需要分情况讨论。具体来看,国内基金最普遍的主要是三种类型:货币基金、权益类基金、债券类基金。货币基金顾名思义,就是基金公司聚集闲散资金投入短期银行票据等流动性高、风险低的产品中去。在资金成本高、银行流动性紧张的市场里,货币基金自然会脱颖而出。月末、季末等时间节点,资金面的阶段性紧张必然推动货币基金收益率不断上行。近期,投资者的资金出口更偏向于货币基金。今年一季度以来,金融监管加强、流动性紧张,收益率上行,货币基金最为受益。若市场资金面一直偏紧、央行不释放流动性,货币基金年化收益率仍会继续上升。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4月公募基金市场数据显示,除了货币基金规模保持增长外,权益类基金、债券型基金均出现缩水。
最近股市连续疲软。受此影响,权益类基金产品自然表现平平,在人心惶惶的股市里,真金白银能否跟对有能力抄底、建仓、补仓的基金经理显得很重要。其实自去年起,股熊不言底的趋势就很明朗。近期所谓基金公司犯难的原因,指的还是债券类基金发行困难。债券类基金发行难的根源,或在于“发了也没有认购”。监管、银行、委外等关键词的冲击造成债市看空情绪浓。除了投资者不愿意买,好产品也确实越来越少。那么所谓资产荒为何出现?
资金链的传导或许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银行不能直接投资股市,大银行将资金借给小银行套取无风险利差;小银行从大银行获得资金后,加码后转给可投资渠道众多的非银机构。此时资金层层下放到市场底层,资金成本也通过套嵌高企。为了负担高昂的资金成本,负债端的压力转到资产端,高收益率的产品自然成为哄抢对象。在高收益产品数量既定不变甚至因取消推迟发行而减少的情况下,追逐者却愈来愈多。于是在需求旺盛的关系里,原本的高收益产品理所当然下调收益率。同时,高风险、高收益的匹配度降低,信用利差被压低,甚至有些资产的收益率都无法覆盖其信用利差本应包含的违约风险。
基金一般分为机构客户与零售客户,机构客户大部分是基金公司直销,零售由银行代销。最近银行的投资冲动也在减弱。过去几年中,中小银行同业理财、委外业务兴起,导致银行的负债稳定性下降。但随着近期资金成本上行、债市下跌,银行迫于收益率压力赎回委外投资。另一方面,监管层连续发文整治下,银行投资非标产品受限,银行可用资金进一步被限制。现在的市场处于一个相对看空的阶段,市场信心不足,购买力不足,很多基金公司不敢轻举妄动,自然不会发行新产品。销售渠道上,只有等待监管落地,银行或许才会腾出额度愿意购买基金。
在股债双熊的局势下,基金找到出路或许需要整体市场的开放与创新。衡量一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多样性是一个重要的标准。除了短期的货币基金,目前国内可投资的中长期产品匮乏,除了股市、房地产,似乎没有更好的去处。在国内形势不佳的情况下,港股QDII基金形势却一片大好。
QDII基金是指经批准可以从事境外证券市场股票、债券等业务的证券投资基金,属于在货币没有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有限度地允许境内投资者投资境外证券市场的一种手段。债券型QDII收益率虽不及权益类QDII基金,与境内传统的债券类基金相比仍取得了漂亮的成绩。在这样的大环境里,资本管制固然有必要,但在汇率市场稳定的情况下,允许资金在更好的市场里进行跨境投资,从承受单一市场的波动风险中摆脱出来,充分享受资本市场发展的收益才是更好的选择,“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无论对基金公司还是投资者都确实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