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0点…
还有没有想抄底的?
2700点…
现在…
熊市至此,大多数人已然“珍爱生命,远离股市”了,
剩下的人里,多数又被:“还要跌多久?”“底在哪?”“什么时候能涨?”这三大无解难题困扰,
敢于逆势出手的人少之又少。
有两组数据可以佐证:
01
大盘越跌,成交越低迷
2018年6月19日,上证综指收盘点位跌破3000点,当天两市成交金额4731亿元;
6月28日,上证综指收盘点位跌破2800点,成交金额3059亿元;
8月17日,上证综指收盘点位跌破2700点,成交金额2652亿元;
10月15日,上证综指收盘点位跌破2600点,成交金额2385亿元。
上证综指走势与两市成交量
2018/4/2―10/23
02
偏股型基金发行愈发艰难
6月份,偏股型基金平均募集规模4.34亿元,平均募集天数30天;
7月份,平均募集规模3.43亿元,平均募集天数38天;
8月份,平均募集规模4.87亿元,平均募集天数35天;
9月份,平均募集规模3.75亿元,平均募集天数37天;
进入10月份,偏股型基金平均募集规模下降到3.44亿元,平均募集天数拉长到了57天。注:剔除战略配售基金和央企ETF
偏股型基金平均募集规模和天数
数据来源:wind
指数越跌越低,股票越跌越便宜,想抄底的人不应该越来越多吗?
在情绪面前,道理都是浮云。
股市中,贪婪与恐惧这两种传染性极强的情绪,总是伴随着牛市与熊市的演绎而反复爆发。每当陷入深度熊市,恐惧往往主导投资者的思维,悲观情绪不断蔓延,并随着股市持续下跌而自我强化。
股神告诉我们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但残酷的现实却是“别人恐惧时我更恐惧”。
现在是不是底,无从知晓,但可以看见的客观事实是――
相对于2015年的牛市高点,上证指数已经跌了52%,创业板指更是跌了70%;
A股整体估值水平(13.1倍PE)低于历史上91%的交易日;
破净股占比(12.10%)已经超过了除05年998点以外的历次市场大底
数据截止20181018
然而刷刷朋友圈,贸易战、美元加息、美股暴跌、经济下滑、人民币贬值…绝大多数人都对股市很悲观。
否极泰来。
可以预见的是,待到股市见底回升之后,
逆势出手的人先赚到了钱,
纠结于底部的人随之豁然开朗,开始买入,
最后,那批远离股市的人也回来了…
行情随之结束。又一个轮回开始。
股市总是这样。
虽然人人都爱牛市,但也许熊市才是更好的朋友。
你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好不容易说服自己克服恐惧,
但是买在最低点可遇不可求,抄底抄到半山腰才是常态,因此伴随抄底的,往往是账面浮亏的煎熬。
抄底可不可以少点煎熬?
新基金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很多老基民都知道一句话――“牛市买老基金,熊市买新基金”,道理很简单:
在牛市上涨过程中,老基金仓位高,而新基金被1到6个月的建仓期拖了后腿,涨幅往往落后于老基金。
当然,牛市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重点说说“熊市买新基金”。
请注意,这里的熊市特指“熊市磨底阶段”,如果是在下跌途中,当然最好是不买基金(定投除外)。
在熊市中,相对于老基金,新基金的优势很明显:
另起炉灶。
新基金没有前期持仓的包袱,操作空间更大;
慢工出细活。
新基金的建仓期最长6个月,基金经理可以慢慢挑股票;
便宜买好货。
熊市中,好股票也相对便宜。
在一张白纸上,才能做出更好的图画。
当然,理论未免空洞,还得看数据。
A股牛短熊长,我们无法穷尽每一次熊市的数据,因此就找和现在情形相似的:
10月18日,上证指数盘中跌破2500点。历史上,上证指数曾有3次从高点下跌,跌破2500点――
1、2008年8月11日,上证指数盘中跌至2453点,随后于2008年10月28日见底1664点;
2、2010年5月21日,上证指数盘中跌至2481点,随后于2010年7月2日见底2319点;
3、2011年8月8日,上证指数盘中跌至2497点,2013年6月25日见底1849点。
上证综指走势
数据来源:wind
我们把上证指数跌破2500点当月成立的偏股型基金定义“新基金”,
把在当月之前成立满6个月的偏股型基金定义为“老基金”,比如2008年8月成立的为新基金,2008年2月之前成立的为老基金。
比较一下两者在新基金成立当月之后3个月、6个月、1年的涨跌幅。
数据来源:wind,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业绩表现
有数据有真相。
如果是新基金发行后,市场继续大幅下跌,随后见底反弹,如2008年8月,新基金可以“躲过”初期的暴跌,并在随后的反弹中获得收益;
如果市场震荡后反弹,如2010年5月,新基金也能跟上老基金的上涨;
如果持续阴跌,如2011年8月,新基金的亏损幅度要远小于老基金。
总之,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数据看,熊市到了这个阶段,买新基金或许会有更大的惊喜。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小基快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