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基金证券

英大基金七年之痒管理规模缩水七成 高管投研一堆匆匆过客|基金

时间:2019-04-04

该公司从总经理到督察长都经历了“走马灯”式的换人,2018年末管理规模仅为18.68亿元

《投资时报》研究员 齐文健

不出所料,英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英大基金)的股权再次发生变动,而这距离上次更迭还不足一年时间。

近日,根据中国证监会《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及审核情况公示》披露,英大基金申请股权变更的资料已于3月1日被监管部门接收。

种种迹象表明,这家成立于2012年8月的基金公司正陷入一个螺旋式密闭性的下滑通道,所有试图阻止这种惯性的努力都几乎没有效果。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英大基金管理规模仅18.68亿元,在中国全部基金公司中排名居后1/2,较2015年二季度末峰值时的79.31亿元已缩水76%。至于同期成立的德邦基金,此刻的管理规模为79.47亿元。

与被动“瘦身”速度相呼应的,则是英大基金高管的离任频率,从总经理到督察长,捂热那把椅子似乎成了小概率事件。

作为国家电网九年前全资设立国网英大集团下设的基金公司,其管理规模不振、高管频繁变动等问题,难免引发全市场关注。《投资时报》日前发送相关采访提纲至英大基金官网公开邮箱,不过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公司发展成谜

事实上,一年前的那次股权变更更像是“英大系”的内部调整。2018年5月25日,证监会核准英大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将其持有的英大基金49%股权转让给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然而,根据证监会3月22日发布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及审核情况公示》,在变更5%以上股权及实际控制人的基金公司中,英大基金再度亮相。更有意味的是,关于此次股权变动的“甲乙方”,却至今不详。

天相投顾分析师赵鹰对《投资时报》表示,基金公司股权变更大都与其效益或业务调整相关,部分基金公司成立多年规模和业绩仍难有起色,股东随之撤出。英大基金自2015年起管理规模整体呈下滑趋势,股东撤资可以理解。

赵鹰同时强调,随着公募牌照的红利逐步削弱,越来越多的前公募大佬回归并自立门户,目前机构和个人也更倾向于创办新的基金公司。

据悉,英大基金由英大集团、中交股份和航天科工财务三家股东共同发起。不过,这家适逢“七年之痒”的中小型基金公司目前多少有些内忧外患:一方面市场经营环境不佳,基金的销售主要依赖于银行渠道,而随着后者销售费用不断提高,公募基金的销售有时甚至是“赔本赚吆喝”;另一方面,英大基金自身在管理、投研、渠道拓展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

该公司的发展规划同样令人不解。《投资时报》研究员发现,其不仅公募产品数量发展缓慢,专户产品更是状态低迷。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数据,自成立至2015年6月19日,英大基金作为管理人共管理了46只资产管理计划,运作状态或是正常清算或是提前清算。

近年来,中小型基金公司为获得生存空间全力突围者并不鲜见,股权激励、事业部制、打造特色产品等都是常用手段。那么,背靠国家电网这位“金主”的英大基金,又能靠什么杀出一条血路?

袖珍基金成“主题曲”

据天天基金网统计,目前英大基金旗下仅有13只公募产品(各类份额分开计算),其中股票型基金1只,混合型基金9只,债券型基金2只,货币型基金1只。从管理规模来看,权益类基金稍显“营养不足”――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管理规模合计仅为5.48亿元;而固收类基金(债券型+货币型)管理规模为13.2亿元。

2018年末,该公司10只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分布区间为0.66亿元至1.52亿元,即没有一只产品规模超过2亿元。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其权益类基金踩着规模红线成立的不在少数。以英大国企改革主题股票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18年11月22日,目前由袁忠伟、张媛管理。该基金成立时募集资金2.12亿元,但到了2018年末仅为0.36亿元,早已跌破5000万元红线而沦落为迷你基金。

英大灵活配置混合型发起式A/B成立之初管理规模为1.06亿元,2015年二季度末增至76.19亿元,但彼时全部份额几乎都由机构投资者持有。该基金规模大幅缩水发生在2016年二季度,当季末为11.36亿元,至2018年末更是仅剩1.5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英大基金在新产品发行上也进展缓慢,2017年甚至未发行一只新产品,而2018年也仅成立一只基金。

“纵观英大基金公司发展史,督察长、总经理等职位常年变动,基金经理更是频频离职。目前公司旗下投研团队人员数量较少,基金经理多为‘菜鸟’。而投研人员有限也让其产品数量较少,业务发展迟滞。英大基金近两年鲜有产品发行,存量份额不断被赎回,这些都是导致公司管理规模持续下滑的原因。”赵鹰说。

铁打的公司流水的兵

管理规模持续不佳的英大基金,人事层面上的“走马灯”已成一道独特景观。

从高管人事变动公告中不难发现,英大基金总经理、董事长、督察长已经过几轮变换。从总经理职位来看,基金公司成立尚不足一年时间,时任总经理刘光灿就因个人职业规划问题宣告离职,总经理职务由董事长陈书堂代任。一年之后,杨峰履新英大基金总经理一职,但好景不长,其也因个人原因于2016年9月离职,任职时间尚不足三年。

此后,时任董事长的张传良代任总经理一职。2017年6月,张传良又因工作需要离职,由孔旺接任董事长并兼任总经理。而公司现任总经理朱志2017年7月12日才加入英大基金并出任副总经理,上任13天后就被突击提拔为总经理。

高管离职旋风从总经理刮到了督察长。2015年11月28日,英大基金原督察长张宁因个人原因离职,由时任副总经理的赵照代任。2016年3月16日,英大基金迎来新任督察长宗宽广,但2018年1月30日宗氏也因个人原因离职。之后,督察长一职便由总经理朱志代任,时间长达6个月,直到刘轶履新。

一般而言,公司高管离职有三点原因:一是基金生存和成长环境有待提高,高管人员另谋高就;二是公司股东变动或出现人事纷争;三是公司管理业绩不佳,高管主动离职。

2018年12月29日,北京证监局网站发布的处罚决定书显示,因未及时报送前任总经理的离任审计报告,英大基金及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张传良、督察长宗宽广被给予警告处分,并被处以5000―10000元不等的罚款。

在高管频频出走的同时,英大基金投研团队也不安稳。公开资料显示,自英大基金成立至今,已有刘熹、赵强、秦岭、周木林、张玮、刘杰、张琳娜等基金经理先后因个人原因离开该公司。

据天天基金网数据,该公司目前拥有基金经理5位,其中仅袁忠伟累计任职时间超过3年,而郑中华累计任职时间尚不足10天,且在此之前并没有基金经理从业经历。

英大基金今年以来业绩表现难言乐观。截至3月25日,9只混合型基金收益率均超过10%,排在同类产品中游水平;股票型基金英大国企改革主题收益率为7.1%,排名同类倒数;债券基金英大纯债A、C收益率均低于1%,亦处在同类产品下游水平。

  • 上一篇:知名公募看5G: 当前时点具有很好的投资性价比
  • 下一篇:洞察|浙商基金2018年净利润下滑318%:成败皆委外 屡遭监管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