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壳价值不再 迷你基金加速清盘)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的基金清盘潮来得特别汹涌。仅7月一个月,就至少有14只公募基金宣布清盘,创下单月基金清盘数量的新高。而截至7月底,今年以来国内公募基金清盘数量已经达到32只,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清盘总数,并一举超过历史清盘最高年份即2015年的31只。
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年以来基金清盘的“大事件”。华安中证细分地产ETF1月10日发布公告,宣布将在2017年1月13日终止上市,成为今年以来首例公募基金正式清盘的案例;2月27日,国联安发布公告称,鉴于目前市场环境的变化,为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将召开“国联安中证股债动态策略指数”基金持有人大会商谈清盘议案;7月27日,广发基金发布了《关于召开广发新常态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的公告》,提请“审议《关于终止广发新常态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相关事项的议案》”,原因是“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为更好地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近期,海富通双利债券、博时锦禄纯债和国泰创利等3只债券型基金同时发布公告宣布清盘,终止合同的原因都是基金净值规模连续6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从而触发清盘条款,不需召开持有人大会直接清盘。
查阅资料发现,公募基金发展近20年,自1998年至2013年的这15年间,基金从未发生过清盘事件,直到2014年首只基金清盘。同年9月,基金清盘进入常态化状态。到了2015年则有31只基金遭遇清盘,2016年下降至18只。
事实上,仅就基金规模一项,部分基金走向迷你乃至清盘,都是不可避免的。据海通证券(600837,股吧)统计,截至今年二季末,资产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数量达243只,约占基金总数的5.7%,而规模低于1亿元的基金总数达581只。不少迷你基金挣扎在清盘的边缘。
查阅今年以来清盘的基金可以发现,面临清盘的基金多是委外定制基金、分级基金。随着监管的趋严,特别是机构定制的退出,这些类型的基金不断迷你化,最终只能走向壳化或是滑向清盘的命运。以委外定制为例,资料显示,二季度末,基金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的迷你基金从成立时间看,有140只为近两年内成立,特别是2016年成立的达到78只,今年以来成立的有29只。这类基金的共同点是单一机构占比较高,一些产品在成立之后某个时间点突然遭遇巨额赎回,规模从数亿元乃至数十亿元猛跌至几千万元甚至几百万元。这类基金正在遭受定制资金撤回的巨大压力,很多基金产品最终的命运只能走向清盘。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博客,微博)认为,随着分级、保本、委外定制基金的严监管,让本就积压严重的迷你基金市场雪上加霜,在监管重压下,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迷你基金实施清盘。
“壳”价值不再
事实上,尽管现如今迷你基金不受待见,但在行业发展的不少过程中,基金壳资源曾经是十分有价值的,在去年年底,也还有各机构纷纷盘活基金壳资源的盛况:去年年末,基金公司为争夺规模排名,大打基金壳资源牌,一些基金公司通过获批而未发的基金、已发的小金额委外定制基金、旗下迷你基金等多种存量壳资源,对接银行等委外资金。一时间,基金公司手中的壳资源成为“宝藏”。
但是这一切,随着市场环境和监管因素的变化,转瞬间几乎灰飞烟灭。今年年初,面对中国证券报记者对于其管理的某基金产品规模不达标、可能沦为迷你基金而面临清盘风险的疑问,沪上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还很不以为然,认为该基金将是优质的壳资源,不论从个人层面还是从公司层面,都不会放任这一优质资源化为乌有。但是仅仅两三个月后,该基金就进入了清盘流程。公司公告显示的“鉴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为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等理由背后,实则是对于基金壳资源态度的大逆转。“计划赶不上变化,最终只能选择清盘。”该基金经理无奈表示。
囤积壳资源、“旧瓶装新酒”等基金机构的“老套路”确实已经赶不上当前的各种新变化。当下,监管层对于迷你基金和基金清盘的政策导向十分明显。例如,根据2016年12月监管层发布的“关于公募基金产品募集情况的通知”,自2017年1月起,对于超期未募集的基金产品数量达到或超过已批复未募集基金产品总数60%(分级基金及因外汇额度受限导致未能募集的QDII基金除外)的基金管理人,再次申报基金产品的,监管部门将委托相关派出机构对基金管理人有关情况进行现场核查;对于短时间内大量申报基金产品、存在较多同质化基金产品未募集而再次申报同类型产品、“迷你基金”数量较多、基金经理“一拖多”管理基金产品现象较突出、一年内被采取两次以上行政监管措施等情形的基金管理人,从2017年1月起,也将委托相关委派机构对基金管理人进行现场核查。
而且,随着其后保本基金转型“求生”、定制基金遭遇资金撤回、分级基金在政策引导下求变等等,都成为基金清盘的重要推动因素。此外,去年以来,市场机会的反复,让部分债券型基金日子不好过,并引发大资金撤离,形成了一波基金迷你化甚至走向清盘的“潮流”。
“我觉得基金壳资源的说法将逐步淡出市场。原因很简单,因为以后迷你基金走向清盘的情况增多,基金的壳将不复存在,壳的价值将不复存在。监管部门与行业机构在沟通中,多次提到了迷你基金、基金壳资源,认为这与公募机构设立的宗旨和初衷不符,与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大势不符,与资产管理大时代的时代背景不符,同样也与为投资者谋利益的出发点不符。可能有部分投资者还在追逐迷你基金和基金壳资源的套利机会,但这不是正常的状态,这也不是健康的行业发展应该有的状态。这样的基调决定了迷你基金清盘将走向常态化。到时候,形成合理的进入和退出通道,将真正造福市场投资者,而不是继续陷于此前的不良生态中。”有公募机构管理层人士表示。
有舍才有得
现如今,公募对基金清盘已经能够正常看待,基本不再过多地纠结于基金壳资源带来规模等所谓的价值上。公募基金正本着“有舍才有得”的心态,对待迷你基金,对待基金清盘。在这样的认识之下,基金公司面对旗下的迷你基金、拟清盘基金,已经明确将合法合规、符合监管要求作为核心,积极推进相关基金壳资源的处置。
“迷你基金可以是优质的壳资源,更可以是无效占用公司资源的‘不良资产’。对于公司而言,迷你基金同样要占用公司的人力物力资源,占用公司的渠道等,但是其管理费贡献又微乎其微。特别是在当前的监管环境下,手里有基金壳资源并不是一件好事,基金壳的‘鸡肋’特点已经暴露无遗。另外,对于基金经理来讲,管理迷你基金压力不小,且这样的规模所需要的投资研究和投资实操,很容易‘带偏’一个正常的基金管理人的手法。以我个人经验来看,管理迷你基金占用不少精力,也影响了我操作其它规模资金时的市场感觉。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选择放弃一些东西。”上海一家机构的基金经理称。
国金证券(600109,股吧)分析人士同样认为,基金公司在基金清盘上,应该回归规范操作、符合监管的本位。“迷你基金清盘的相关规章制度出台已久,但是一直以来,迷你基金的清盘都不算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特别是围绕基金壳资源有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关系到投资者、基金公司、监管部门等方方面面。以前可能因为多重原因,基金清盘有规则但难执行,但是如今,监管部门在迷你基金上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迷你基金的加速清盘,已经成为部分基金公司走向合规的重要一环。”
当然,基金对待壳资源的“舍”与“得”,其中也包括为了避免基金产品走向迷你化、滑向清盘的命运,部分基金公司对基金产品转型谋发展。例如,7月10日,国金基金管理公司发布了《关于以通讯方式召开国金沪深300指数分级证券投资基金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的公告》,拟将该基金转型为国金沪深300指数增强证券投资基金。财汇大数据终端显示,其2017年第一季度末的份额规模为1.85亿份,资产规模为1.63亿元。分析认为,该基金距离“迷你”尚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在认清了分级基金的发展大趋势之后,基金公司及时果断地将其转型为指数增强型基金,避免了基金可能沦为迷你基金的尴尬。同样,保本基金也在善用、巧用基金产品的壳资源转型求生。此前,银华永祥公告称,该产品将转型为银华永祥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该基金第二个保本期到期日为7月31日,在7月31日至8月7日期间,产品持有人可赎回、转换转出或继续持有转型后产品。南方保本则公告称,7月11日到期后,转型为南方平衡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7月以来,迷你基金清盘持续加速。数据显示,今年7月,至少有14只公募基金宣布清盘,创下单月基金清盘数量的最高纪录。截至7月底,今年以来公募基金清盘数量已经达到32只,超过了去年全年。业内人士普遍预计,迷你基金加速清盘的趋势将延续。
事实上,未来随着机构定制等的退出,部分基金清盘不可避免。当然,面对迷你基金,保壳与弃壳都有。但是,在监管背景下,迷你基金壳资源价值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