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基金证券

十年规模“零增长” 3大原因致偏股基金陷入发展怪圈

时间:2017-11-06 15:07:24

数据来源:Wind 朱景锋/制表

中国基金报

从2007年到2017年的10年时间,公募基金总规模从3.1万亿飙涨至11.14万亿,大幅增长了2.6倍。但权益类基金规模却基本“零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计规模达到2.84万亿元,占总规模25.51%,而10年前,这一数据为2.97万亿元,不仅超越目前水平,当时偏股型基金占比更是高达95.58%。

为什么10年来公募基金发行成立了数千只新产品,却依然未能给偏股型基金带来有效的规模增长?大多数权益基金在市场点位跌去一半的情况下依然取得正收益,却对规模增长没有带来帮助?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发现,权益基金的规模增长落后于行业增长是一直存在的行业现象,和市场波动、人员变动、销售习惯、投资理念等都密切相关。毫无疑问,处在成长期的国内公募行业,未来的竞争格局会更加激烈,但基金公司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依旧是投研能力,未来能脱颖而出的将是持续坚持长期投资并知行合一的基金公司。

原因一:

基础市场赚钱效应不足

统计显示,过去10年间公募基金共成立了4371只新产品,合计首募规模6.47万亿元;10年间偏股权益类基金市值不增反减,其中A股波动大、缺乏赚钱效应是主要原因。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总经理直言,10年来股票市场对投资者回报确实偏低。美国机构曾做了一个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至今7年多时间里,美国市场的年化复合回报率为13%,美国以外的发达市场的过去7年给投资者符合回报是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过去7年的年化复合回报率仅为2%。

国海富兰克林副总经理徐荔蓉也表示,过去十年公募基金的赚钱效应还是比指数要高,但是核心股票市场本质上是没有赚钱效应,加上较高的波动率,单纯从投资角度来看,这类资产没有太大吸引力。不仅如此,基础市场巨大的波动也导致偏股基金规模的较大波动。沪上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总经理也直言,每一次牛市偏股型基金规模增长非常快,但随着市场回调,规模便又停滞不前。

正是因为基础市场赚钱效应不足,大量投资者将理财资金流入房地产、信托产品、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偏低风险品种上。

深圳一位大型基金公司副总经理也直言,一般客户理财需求是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货币基金能基本满足投资者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需求,收益率也尚可,也是过去几年大发展的重要原因。

上海证券基金分析师李颖表示,在过去十年,资本市场产品日益多元化,同时得益于刚性兑付的特殊国情,大量稳定高收益产品吸引着投资者的大额资金,也培养着投资者的风险收益预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募权益类基金即便具备阳光透明的制度优势和较高的投资管理能力,仍然难以获得投资者的大额、长期资金。

原因二:

投资行为的“追涨杀跌”

过分重视“新发”的渠道策略

10年来,投资者本身“追涨杀跌”加剧了权益类基金的净值波动,而基金业传统的“重视新发”,忽视“持续营销”的渠道策略又加剧波动。

据上述副总经理表示,目前基金行业、媒体等风向更重视追逐短期高回报的权益基金,但其实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这类基金“可遇不可求”,对他们更有意义的应该是“每年权益基金收益率的中位数”而不是最高点,对最高收益的追求也导致不少投资者“在高点涌入被套”,会有不好的客户体验。

李颖也表示,我国A股市场波动大是不争的事实,使得权益类基金产品也往往呈现净值回撤大、择时优劣产生的收益差距大等现实,较为容易触动投资者心理承受的阈值,致使投资者往往无法克服人性的弱点进行长期投资。

“具体反映就是,市场行情向好时,权益类基金的高收益容易吸引投资者高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形成实质性的风险错配,在市场大幅波动时难以长期持守;短期择时表现较好的基金产品、明星基金产品往往产生聚光灯效应,普遍提高投资者的收益率参考值,在较长期收益低迷时也容易无法坚持。”李颖直言,数据显示,基金投资者整体的积极择时操作,致使其资产持有期收益率远远低于基金产品的净值收益率。”

沪上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直言,重视发行新基金而不太重视老基金的持续营销,这样更多销售鼓励投资者不断换手,所以赚不到钱。反观国外,业绩优秀的的老基金销售更容易,而业绩尚短的产品可能都无法上架。

汇丰晋信基金产品部总监何也表示, 公募基金大部分的管理层仍然是管理规模作为考核的核心指标,造成了销售的资源往往向货币、委外等更容易做大规模的非权益类产品倾斜。

不过,沪上一家小型基金公司副总经理也表示,目前这一情况有所好转,目前的趋势都是以业绩驱动,业绩做得好渠道也更有需求,而并非以新基金或老基金论英雄。

原因三:

长期价值投资或难落地

投资能力可谓是基金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行业均重视的长期投资或因种种因素导致难以落地。

一位从业年限较长的投资人士直言,股市的回报最根本是来自于所在市场优秀的上市公司,并非是基金经理创造出来。目前新兴市场,可以说很多上市公司在毁灭价值而不是在创造价值。

上述人士指出,A股基础资产缺乏优胜劣汰。相比美国市场,平均每年大约有5%的股票退市,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构成指数的往往是未来3~5年最优秀的公司,这值得我们反思。而且国内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经理只能做“小股东”,这样导致基金管理人更多担任的是一个财务投资者角色,很难对上市公司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中国上市公司更多倾向于做大而非做强,A股去杠杆后的ROE高于7%的上市公司目前凤毛麟角,也让机构投资者不敢长期持有。

“风险调整后的上市公司回报率,是所有权益基金回报率的基础。”上述人士直言,就如同做菜,菜都不新鲜难以炒出美味佳肴,这也是为什么过去业绩好的基金偏少的原因。

上述沪上大型基金公司副总经理也认为,过去这些年价值投资的理念都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都是一些主题炒作、热点等等风格,像基金这样的正规军整体上还是以研究价值成长为主,但是并没有成为主流。但是从今年价值投资回归了,重视价值投资、研究能力的基金公司产品今年表现都相当好。

“市场过去长期资金较少,大部分是散户,也没有建立长期投资观念,包括机构也是频繁进出,导致了整个市场缺少了真正长期稳定的资金,例如海外养老投资的资金、大量封闭较长年的基金,但是国内很少。”该人士表示,这样也导致权益类基金规模的波动。

徐荔蓉更是举例,国内依旧没有形成例如美国401K、退休年金等长期投资角色,直观的表现在,有10年历史的基金业绩表现突出,但真正持有10年的投资者占比非常低。

此外,优秀投资人员的匮乏也是一个原因,何表示, 优秀的权益类基金经理仍然是处于匮乏状态,根据数据统计,目前公募市场上管理股票最大规模的基金经理所管理的股票资产一般在100亿左右,而公募基金由于良好的信息披露机制进一步加速了资金向优质基金经理偏移,使得大量优秀的权益类产品普遍采用限购的方式来减少规模对于业绩的影响。

“基金公司普遍面临着优秀基金经理流失的问题,特别是前几年兴起的公转私造成了大量优秀的老资格公募基金经理的流失。” 何表示。徐荔蓉也认为,这10年市场的资金规模并不是没有增加,而是随着不少资深的公募基金经理跳槽去向阳光私募后,资金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出。

  • 上一篇:瞄准养老理财需求 养老目标基金八大要点引业内热议
  • 下一篇:偏股公募发行显著回暖 如何落子后市值得深思――A股投资策略周报(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