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种植
印度甘蔗种植分布在12个邦,自2011/12榨季以来,甘蔗种植面积已超过500万公顷,甘蔗产量在3-4.1亿吨之间,其中,北方邦、马邦和卡邦产量占比接近80%。
印度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6-9月期间的西南季风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是严重影响甘蔗种植的指标。降雨的多寡极大程度影响印度甘蔗单产,2006/07榨季以来,甘蔗单产均值69吨/公顷,饱受干旱影响的08/09、16/17榨季,单产仅64吨/公顷。印度北方邦灌溉系统发达,灌溉率近80%,干旱影响相对较轻;马邦灌溉率仅有19%,如出现干旱天气则影响较大。
印度约有530家糖厂运行,产能2500-15000吨/日,37%为合作社模式,63%为私营糖厂,累计雇佣50万糖厂工人,蔗农数量5000万。白糖产量已增至3250万吨,主要用于产白糖和土法糖(GUR),因消费习惯改变,产土法糖/白糖的比例则由上世纪80年代的100%降低至近年的25%左右,糖厂蔗款兑付的快慢也影响甘蔗流向土法作坊的比例。
印度食糖消费
印度食糖消费分为白糖和土法糖消费:土法糖消费群体主要在农村;白糖消费以工业消费为主,占比约65%。近年来印度白糖消费量已缓慢增长至2600万吨附近,人均消费量约19千克,明显高于我国的11千克。
因产量存在大幅波动,而消费量平稳增长,印度政府需通过大量进口或出口调控以平衡国内供求,通常呈现出口三年、进口两年为一个周期,在净出口国与净进口国之间转换。随着产量大幅提升,以上规律已被打破,近两个榨季印度食糖期末库存不断攀升,若不考虑出口,本榨季期末库存接近1690万吨,超过印度一年消费量。剔除政府新设的300万吨缓冲库存,期末库存也接近10.4个月消费量,而理想的期末库存为3-3.5个月消费需求。
因此,印度已加入食糖出口国行列,本榨季政府加大补贴力度,要求出口糖500万吨,印度出口的多寡严重影响国际市场,是判断国际糖价的重要指标。
印度糖业政策
2013年以前印度政府严格调控国内食糖市场,自2013年开始,政府放开糖价及食糖销量控制。糖价及销量由市场调控,并可自由进出口,政府仅控制进出口关税,销售市场相对市场化。但甘蔗相关的政策延续,糖厂蔗区划定与两个糖厂间最近距离仍受政府管控,且甘蔗价由政府制定。糖价与蔗价不联动,糖价下跌无法传导至种植端,引发印度糖业食糖库存高企、甘蔗欠款攀升的窘境。
糖业困境倒逼追求连任的政府加强管控,2018年6月印度政府重启缓冲库存,宣布建立300万吨缓冲库存以缓解国内供应过剩压力,同时将糖最低出厂价定为29000卢比/吨以稳定糖价,2019年2月再次提高最低出厂价至31000卢比/吨,国内糖价相应提高,糖厂销售收入提升。此外,2019年3月印度政府再次向糖厂提供一年期无息贷款1054亿卢比以帮助兑付蔗款,政策解救糖厂的同时也刺激农民种植热情。
甘蔗定价
印度甘蔗收购价政策经历了甘蔗最低收购价(MSP)、地方指导价(SAP)及新版最低收购价(FRP)几个阶段。2009年以来十年时间FRP涨幅高达240%至2750卢比/吨,甘蔗成为收益最好的经济作物。
印度蔗价只增不减,即使糖厂蔗款兑付慢,大多数蔗农仍坚持种植甘蔗,这也导致蔗价对种植的指引明显弱于天气因素。因此,印度甘蔗定价制度是印度糖业政策最大的弊端,也是延长国际熊市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政治色彩浓厚,目前没有改变迹象。
乙醇政策
2018年印度政府宣布新政,要求在未来四年内提高汽油中的乙醇比例至10%,允许直接利用甘蔗生产乙醇,并将自甘蔗汁、B原蜜生产的乙醇价格分别提高25%和11%。
早在2002年印度政府已提议在汽油中添加5%乙醇,实际推广困难,过去几年印度乙醇在汽油中的混合比例仅由1%提高到至3.8%。新政策实现目标阻力重重,首先糖厂的乙醇产能及生产意愿不足,其次,全国绿色仲裁组织NGT新规定只有获得汽油和爆炸安全组织PESO 发放的许可才能向石油公司出售乙醇,这两项的完善需至少一年时间。截至2月底,印度乙醇分流的糖量仅10万吨,远低于糖协预期的50万吨,因此,由于乙醇项目进展缓慢,本榨季及下榨季乙醇对印度糖的分流有限。
印度政府高蔗价制度或将延续,糖价下跌并未传导至种植端,政府扶持有助于糖厂渡过难关,国际熊市周期被政策拉长。至于乙醇对糖的分流,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印度过剩糖仍需流向国际市场,糖市底部仍需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