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爽
在2016年成功试点的基础上,2017年,大商所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目前已经有32个项目获批立项,支持资金近7000万元。大商所副总经理朱丽红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今年的“保险+期货”的运行模式更为完善成熟,“保险+期货”的外延和内涵更为丰富,32个试点项目主要凸显出四大亮点。
一是参与试点机构开始尝试“收入险”,对农民的保障力度更强。2016年以前开展的“保险+期货”项目保障的是“价格险”,如果农民的售粮价格低于保险价格,则对农民提供差价补偿,从而一定程度上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但是,当出现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粮食产量大幅减产的时候,粮食售价可能较高,但由于产量低,农民的收入仍然得不到保障。
据悉,今年大商所支持的32个“保险+期货”项目试点中,有9个试点采取了“收入险”,即保障的是农民的预期收入,也就是当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收入的时候,赔付农民差额部分,兼顾了农业生产中价格和产量两个核心要素。相较于“价格险”,“收入险”提供的保险保障更为全面,能更有效地满足农民多层次风险管理需求。
此外,为了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和试点项目的可持续性,今年的32个试点项目全部设置了“保底”条款,承诺在项目执行时,一旦出现标的期货合约价格与现货价格走势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农民不能获得理赔,那么,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将以相应的方式退还保费,保证参与试点的农民不受损失。
二是引入大型企业集团,探索打通粮食销售渠道。今年的试点项目不止满足于通过保险保障农民的基本收入,更是要帮助农民拓展卖粮渠道,在助力农民稳收、增收的途径上做文章。今年南华期货在黑龙江开展的“大豆收入险”项目和永安期货在吉林开展的“玉米价格险”项目、在东北地区开展的“大豆价格险”项目,分别引入了大型龙头企业九三集团和云天化(600096,股吧)集团这两家大豆压榨和粮食经营企业。在该试点项目模式中,龙头企业承诺对于投保的品种,按照事先约定的基差,农民可以自主选择售粮的时机和价位,同时企业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操作,锁定基差风险。这样一来,价格保险与粮食销售实现了无缝对接,也将农业风险管理体系推向更深层次。
三是引入商业银行,依托“保险+期货”向有融资需求的农户发放贷款。今年,华信期货在辽宁开展的“玉米收入险”试点项目引入了中国银行(601988,股吧)辽宁省分行,为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支持。具体操作模式是,由于农民参与“保险+期货”、收入得到保障,提升了农民在银行的信用水平,银行以此对通过信用评估、符合贷款条件、有融资需求的农户发放贷款,可以部分解决农民购买农资的资金问题。该试点将现有的“保险+期货”升级为“保险+期货+银行”模式,对进一步丰富金融机构服务农业产业做了有益探索。
四是地方政府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为财政资金进入探索路径。今年获批的32个试点项目中,有2个项目获得农业部支持,有11个项目所在的地方政府表达了明确的支持意向。在近两年的试点过程中,大商所明显的感受到,在当前粮食市场推行的“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新机制背景下,粮食主产区的各级地方政府非常渴望运用市场化工具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农民利益,很多地方政府正在通过各种方式主动了解、积极参与,并为“保险+期货”试点提供配套支持资金。
据介绍,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保障体系的建设经验看,中央政府在农业风险管理中起主导作用,也是农业资金支持的主要供给方。我国地方政府深度介入“保险+期货”试点开展过程,对试点提供资金支持,有助于为将来在试点中引入中央财政资金摸索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