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任兴洲近日表示,我国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改变了价格扭曲现象,使市场机制发挥重要作用。引导生产者按市场需求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产区得到优化。带动粮棉生产布局调整,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取得突破。二是政府对生产者实行补贴,保护其利益和积极性。也使财政补贴更加有效和精准。减少了大量财政补贴。三是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价格形成机制改变使农产质量不断上升,倒逼提高品质和效益。如新疆棉花的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四降低了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扩大了下游产品的消费需求。如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带动了棉花生产、加工、流通、纺织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了国产棉花的市场竞争力。五是合理调整了棉花、玉米等产品进口规模和结构。减少了进口,促进国内供求的平衡。
任兴洲在日前由长江期货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期货服务实体・深化产融结合高端论坛”上分析,从2004年开始,针对市场粮食价格的大幅波动,为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的市场,我国开始对稻谷和小麦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2008年后,面对金融危机后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和农民收益下降等问题,国家陆续对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农产品实施了临时收储政策。
她说,这些政策在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连续实施多年后,其弊端凸显出来。托市政策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影响了各类市场主体的预期和经营行为,形成了高价格、高补贴、高库存、高进口的畸形现象。此外,托市政策还导致农产品种植结构失衡,下游加工企业成本大幅上升、财政负担难以为继,也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任兴洲还指出,新疆棉区在我国棉花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疆棉在纺织厂棉花配棉中的比重由占50%-60%上升到70%-80%,大量高品质、高可纺性的皮棉逼迫纺纱厂向高支、高配、精梳、紧密纺等方向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提高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