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原油期货

期现结合为山东地炼油企打开新局面

时间:2017-10-13 15:36:11

原料点价 境外对冲

引言

随着2015年原油进口权和进口原油使用权的放开,国内民营炼厂越来越受到行业广泛关注。8月27―29日,期货日报记者跟随中国国际期货(博客,微博)组织的原油化工专家调研团深入山东地炼产业链,就当前行业的变化、企业的生存状况、期货等避险工具在产业中的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中记者了解到,不少企业通过原料点价和在境外进行期货对冲等,有效规避了经营风险,尝到了期现结合的甜头。

期现结合为山东地炼油企打开新局面

A 中国地炼看山东 山东地炼看东营

说起山东东营,“胜利油田”是当地最为闪亮的名片之一。这个于上世纪60年代发现的油田,曾经让东营成为移民热土,占东营面积1/6的黄河口湿地,为周边区域提供了重要的生态资源支撑。东营市作为一座石油城,每一寸土地都烙着石油的痕迹。

作为国内地方石油炼化加工最为集中的地区,东营拥有着海量的石化企业。国内石化行业流行着一句话:“中国地炼看山东,山东地炼看东营。”东营无疑是石化产业重镇。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截至2008年年底,山东省探明油气田78个,分别属于胜利、中原两大油田。其中,胜利油田累计生产原油9.08亿吨,约占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原油总产量的1/5。2016年全国7.8亿吨的炼油产能中,地方炼厂产能达到2.4亿吨,约占全国炼油总产能的30%,其中约70%的地炼产能集中在山东省。

在油气加工方面,除了中国石化(600028,股吧)以外,山东省还拥有全国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地方炼厂。目前,共有21家规模以上的地方炼油厂,年原油加工能力合计4500万吨,约占我国全部原油加工能力的10%。各类有机原料、合成材料也达到相当规模。

山东地炼行业中,东营占据主导。东营炼油企业数量也较多,产能较其他地区也具备优势。可以说,东营是山东地炼行业的一个风向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山东地区炼油企业数量众多,共有地方炼厂近70家,但产能与两大集团下属的主营炼厂相比仍偏弱,山东地炼市场整体呈现“多而散”的分布特点。

8月27―29日,期货日报记者跟随中国国际期货组织的原油化工专家调研团深入山东地炼产业链调研时了解到,山东地炼中,炼油产能在300万吨规模以上的炼厂27家,占比仅40%。由于山东民营炼厂相对集中,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民营炼厂的经营策略也相对灵活。

整体上来看,山东的油气市场是国内最活跃的市场之一,其营销范围能覆盖大半个中国,其中以鲁北东营及周边,鲁东南临沂、日照及周边尤为活跃。

据相关民营炼厂反映,近两年来,在油价波动较小的情况下,山东地区独立炼化厂发展势头良好、利润也相当可观。相当一部分炼厂拥有独立加油站,在产销方面并不存在什么困难,也不存在压货的情况,销售比较顺畅,压力基本上会体现在贸易端。

“就竞争而言,地方炼厂的竞争是无处不在的。但因各个厂家的油品质不同,适用的范围也不同,基本不存在直接的竞争。”业内资深人士于森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当前山东民营炼厂原材料的采购相对固定,下游需求基本为刚需,处于一种相对平和的状态。

B 进口权放开 油源“卡脖子”问题缓解

事实上,2015年之前,山东民营炼厂一直处于原料紧缺的状态,油源“卡脖子”问题较为严重,且原料品质较差,绝大部分是燃料油。在原料紧缺的时代,地炼装置的开工负荷一直处于低位,平均在40%左右,轻油收率相对较低。

“那时的原料采购比较艰难,炼厂库存只能用三天,用完后原料断掉的状况时常发生。此外,装置匹配度很差,采来什么样的都可以用,产品催化剂隐性的消耗比较大。”京博石化的相关负责人回忆说。

对此,华联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下称华联石化)相关负责人也有着相同的感受。“彼时找个原料非常难,不要提装置负荷,只要能找到原料就已经很好了。”他称,前期国内的地炼企业都在与“三桶油”合作,油源的总量有限,对于民营炼厂来讲可谓僧多粥少。

如今,山东民营炼厂整体运营加工的原料比较充足,之前油源难的问题已缓解,油气装置规模扩展较快,开工率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一切都与原油进口资质放开有直接的关系。

据记者了解,2015年2月16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符合条件的原油加工企业在淘汰一定规模落后产能或建设一定规模储气设施的前提下可使用进口原油,其中拥有境外油气资源、深加工和先进治污的三类企业优先使用。

随后,商务部发布《关于原油加工企业申请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符合条件的原油加工企业可获得原油进口资格。

原油进口资质的逐步放开,极大缓解了长期困扰民营炼厂的原料难题,进而提升了产能的利用率和产品产量。放开之后,市场整个油源比较充足,有利于厂家产品升级,整个技术调整变得非常顺畅。

自2015年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向国内大型民营炼厂下放原油进口资质和进口原油使用权之后,截至目前,已经有32家民营炼厂获批进口原油使用资质,合计1.02亿吨。

在上述负责人看来,原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之后,原料供应充足,开工负荷大幅提升,平均开工率一度提高到70%。开工负荷的提高直接增加了产品的产出,地炼企业的盈利情况也随之得到改善。

据了解,2015年国家开放了原油进口使用权和进口权以后,国内民营独立炼厂开始广泛受到行业关注。也是基于整个红利政策,近两年整个民营独立炼厂从发展质量到经营质量,都有很大提升。2016年山东民营炼厂整个业务收入实现4900亿元,同期增长22%,收入有大幅度提升,利税实现3117亿元,同期增长79%,利润是138亿元,同期增长60%。

“现在结合我们自己装置的一种特性来选择市场的原料,更有利于企业整体的经营规划。从整个市场包括‘三桶油’表观的现象就是对我们民营炼厂更加重视了。”东营联合石化有限公司(下称联合石化)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与中石油做的上下游一体化的合作,包括中石油中联化前期邀请30多家民营炼厂举办的对接会,还有壳牌、BP等国际大贸易商频频组织会议或到集团拜访,这些都展现出了一种现象――原油进口放开以后,山东民营炼厂在行业内的分量越来越重,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升。

C 亦福亦祸 竞争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长期以来卡民营炼厂“脖子”的油源问题随着原油进口权的放开而得到部分缓解,但对于未取得原油进口权的民营炼厂而言,生存将更为艰难,一方面是来自于国内价格战以及市场规模扩大对份额的争夺,另一方面是来自国外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多年来夹缝中生存的地方民营炼厂在近几年油价暴跌的背景下迎来生死存亡,虽然2015年年初的油价“两连涨”让一些炼厂暂时扭亏为盈,但这似乎也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目前,山东地炼生存环境仍比较恶劣,但其竞争力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得到了政府政策方面的大力扶持。但因产能充足而市场需求增量有限,民营炼厂之间以及民营炼厂与国有炼厂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由于近些年国内炼油产能已经过剩,石化产品市场需求增速放缓,所以,地炼企业石化产品产量的提升,对两大集团的冲击愈发明显,以至于两大集团原油加工量甚至出现了下滑。今年两大集团与民营企业在终端加油站的价格战,也表现得淋漓尽致,随着未来更多民营炼化项目的上马,国内炼化行业的激烈竞争还将延续。

记者了解到,现在国内炼油产能已经过剩,且未来还将有多个大型炼化项目投产。未来政府在沿海布局了7个石化产业园区,国内石化市场将会被均分。山东地炼群体将会处在夹缝中,所面临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

调研中有民营炼厂向期货日报记者反映,在原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之后,政府对民营炼厂的监管力度也在逐步增强。此外,环保检查力度空前,税费监管也逐渐全面,地方民营炼厂势必会迎来一场洗牌。

“现在随着国家环保惩戒力度的加强,小公司的配套装置包括环保设施整体的投入还是欠缺的,整个东营的炼化企业有2000多家,整体的炼化产能是过剩的。”联合石化相关负责人称,近两年原油进口放开以后,地炼规模的扩张势头仍在,企业依然面临着市场竞争和核心技术的比拼。“这次环保和安全检查,停工的企业是非常多的,这说明前期行业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所以说小型炼厂的整合也是大趋势。”

业内人士认为,继煤炭和钢铁之后,国内炼油行业有望进入去产能阶段。如果炼油行业去产能,“小而散”的山东地炼企业或许是切入点。在这一背景下,民营炼厂抱团取暖,寻求优质资金支持,延长产业链,完善竞争力,将是大势所趋。

“由于民营炼厂同质化比较严重,要想在竞争中更好地生存,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投奔国企,让国有石化企业控股或参股,这样一方面民营炼厂依靠着国企,获得银行贷款相对更有优势;另一方面,由集团用最先进的管理方式统一管理,民营炼厂发展也更加规范。二是借助高科技,在核心产品上走差异化路线。”中国国际期货研究员暴玲玲称。

除此之外,华联石化还提出了一个1+1>

2的理念,与大型的、资源可以互享支持的企业进行合作,都是基于资源的共享,互相支撑发展的理念。通过战略合作,深耕主业,实现产业链的一体化。

D 原油点价让企业尝期现结合甜头

市场在变化,企业经营思路也要跟上。通过多年经营,整个山东炼厂在规范性上、企业运营上、树立品牌上和契约精神上都有了很大提升,发展结构也在逐步合理。2015年原油进口放开以后,定价机制变了,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这对于炼厂来讲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企业在人才、技术上有一些短缺,对创新研发认识还不足,对研发的投入也还不够,需要在这个维度上有所提升。”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下称京博石化)相关负责人称,此外,还有非常重要一点,原油进口权放开以后,民营炼厂对整个风险管理认识有了很大变化。

“前些年原油大涨大跌的时候,很多企业一船原油就能亏损上亿元。而利用了期货工具之后,企业的亏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令不少有眼光的企业家极为重视,并逐步开始在境外建分公司,做原油的进口及期货对冲操作。”于森说。

记者了解到,伴随着原油进口权和进口原油使用权的逐步放开,民营炼厂大量直接接触到了进口原油。而进口原油的定价模式就是期货,利用期货点价或直接对冲操作是最为便利的方式。

“地炼对原料进行点价,对原油市场判断后通过点价,通过产能以及产量需求判断什么时候点价,高位做出调整,通过锁价形式锁定成本。”上述负责人坦言,通过原油点价,可以把风险逐步降低,价格高位有利润的时候把原料进行锁定。

实际上,制造和金融一体化已成为京博石化发展的一个大方向。“过去定价模式是固定价模式,在原油进口权放开之后定价机制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在期货体系结合上,炼厂应该更加重视。”上述负责人称,期现结合,不仅可以抵御风险、提升效益,还可改变企业在整个经营上的思路和模式,提高市场化意识,让企业用更大的眼界来看待市场,而不是过去简单的买卖模式,这个对炼厂经营能力提升有非常大帮助。

据他介绍,目前京博石化还主要通过原料和成品之间的对冲来做空炼厂的利润,可以把1个月甚至半年的产能通过期货套保,把加工利润锁定在较高的水平。除此之外,还涉及期现的基差套利、沥青的基差套利,也做一些远期销售,将成品锁定。

记者了解到,通过原油点价,不少民营炼厂尝到了甜头。炼厂把主动权掌握到了自己的手里,内贸货以活价来计价,全年看全年均价点价,改变了定价的模式。

E 利用期货避险意识深入企业血脉

此次调研,记者发现目前很多油气炼化企业对于利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规避均进行了有关方面的学习,风险意识越来越高,期货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不少企业成立了专门的期货业务部,甚至收购期货公司为其服务,这是企业认识到期货工具重要性的显著体现,并且在积极地进行新的业务模式的探索。

在京博石化,整个期货部门有20余人,研究、交易、风控健全。“公司一把手为期货主要负责人,每个方案进行分级审批、分级考评,操作量和权限做到了标准化。”上述负责人介绍,去年年底,京博控股收购盛达期货,目的就是想把平台做大,发展规划偏重化工,同时为原油期货上市做准备。

富海集团也早早涉足了期货。据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集团早在2014年就组建了期货团队,真正操作是从2015年10月开始的。“当时我们组建期货团队和整个期货操作本着一个理念:我们是实体公司,不做投机,以期货工具来规避我们的风险,保证经营收益。在适当的时候,把握比较准的时候,扩大我们的收入。此外,就是点价要根据加工量,要跟踪加工量的进度,不能偏离太大,设置了一个偏离值。”上述负责人坦言,去年期货团队在原料成本上节省了1亿元,减少了138万吨。

在他看来,期货操作还是要基于整个公司对原则的制定。从岗位设置上,包括风控交易、市场分析、决策都要互相匹配。“我们是实体企业,操作原则是保值和规避风险,不去投机。另外,就是整体的库存管理,固定价的库存和浮动价的库存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在境内上市原油期货之前,集团在境外市场如新加坡、我国香港地区都开有期货账户,当库存不可控制或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时,就利用外盘进行保值。

记者发现,当前在实体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发展中,期货工具不可或缺。“一方面对企业来说,用好期货工具可帮助其规避部分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对期货公司来说,也是未来业务开发和服务的一大发力点。”暴玲玲称。

  • 上一篇:玻璃期货短期存在支撑 中长期维持偏弱观点
  • 下一篇:原油价格逐步止跌 沥青上涨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