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被改写的中国寿险格局正在恢复。曾靠着万能险业务快速超车的中小险企风光不再,而业务稳健并坚持回归保障业务的“老七家”优势正逐步凸显。
6月28日,保监会公布了2017年1~5月保险业经营情况报告。数据显示,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绝大多数为万能险)新增交费3205.70亿元,同比下降60.34%,与去年同期171.92%的增长率相比,可谓冰火两重天。
与之对照的是,截至5月底,“老七家”的规模保费收入在全行业中的占比达到51.57%,占比过半。
“老七家”优势逐步凸显
数据显示,1~5月,全行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0291.80亿元,同比增长25.88%,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38.18%。具体来说,今年前5个月,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956.41亿元,同比增长11.65%;人身险业务方面,1~5月,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3717.39亿元,同比增长32.65%;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240.00亿元,同比增长17.03%;意外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78.00亿元,同比增长17.44%。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教授郝演苏表示:“从整个金融领域来讲,今年都在防范领域内的风险,监管在这里(万能险)有一个导向作用。”他指出,由于万能险在寿险中占比较高,其保费收入的大幅下挫也是引起寿险全行业保费增速显著趋缓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与前两年人身险市场大乱战不同,今年寿险行业的规模保费收入又重回正常状态。前两年间,靠着万能险业务快速超车的中小型险企优势不在,而曾经力推转型、业务稳健的老七家(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人寿、泰康人寿、人保寿险、太平人寿)优势反而逐步突出。
数据显示,人身险机构规模保费前十的机构分别是: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安邦人寿、太保人寿、华夏人寿、人保人寿、泰康人寿、富德生命人寿、太平人寿和新华人寿,规模保费收入分别是:3451.66亿元、2491.59亿元、1910.65亿元、1013.54亿元、1007.44亿元、856.57亿元、844.10亿元、779.66亿元、714.89亿元和526.17亿元,曾一度跌出前十的新华人寿已经重回队列。
不难看出,业务稳健并坚持回归保障业务的“老七家”优势逐步凸显,尤其是在原保费收入方面,业务均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局面。截至5月底,老七家的规模保费收入在全行业中的占比达到51.57%,占据了半壁江山。
关于保费收入,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对记者表示,寿险企业自身的业务结构与其保费收入表现息息相关。他认为:“如果受监管更强的险种在企业的业务结构中占比较大,那么企业受到的影响也会更大。”
万能险持续降温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受到欢迎的万能险,如今各家险企唯恐避之不及。
近日,保监会对审计署在《关于201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的“个别保险公司通过资产管理计划、万能险等筹资入市,影响资本市场秩序”等问题做出回应。
保监会表示,将高度重视审计报告中反映的相关问题,切实维护好金融安全,保持监管高压态势,强化重点公司监管,推动万能险有序健康发展。
关于具体做法,保监会提出三点,包括强化法人治理、资金运用、产品管理等领域的监管力度,对重点公司实施全过程、穿透式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大违法违规查处力度,对恶意扰乱市场秩序、违规运用保险资金、背离万能险自身发展规律的行为,坚决查处,决不手软等。
事实上,保监会也在不断发文规范万能险业务、并强调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在一系列高压监管举措之下,万能险呈现持续降温态势。保监会发布的“寿险公司未计入保险合同核算的保户投资款和独立账户本年新增交费”可以用作衡量万能险保费的指标。1月份,这一项目同比下降53.81%,1~2月同比下降61.36%,1~3月同比下降61.79%,1~4月同比下降61.33%,1~5月同比下降60.34%。
郝演苏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强调,万能险只是一个产品,本身无所谓对错,但应适合一定的经济环境。
(实习生胡杨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