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于“雪球”网,作者为雪球号“啊咪老师”。
时光流逝,转眼间,香港已经回归20周年,10年又10年,20年也就弹指一挥间,50年不变的征途也走了接近一半的路程,如果说街头是野心的舞台,银幕是梦想的舞台,那股市就是欲望的舞台,股市20年太长,10年就能翻天覆地,甚至天堂与地狱,也就在毫秒之间,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在港股,20年,很长、很长了。回顾港股历程,以小见大,不能不提的是港股的中心:中环。
中环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经济体量上看,这里都是香港社会的心脏,超过23万金融雇员以占比6%的劳动力贡献着全港18%左右的生产总值,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实力担当。中环的甲级写字楼租金常年稳居全球第一。现时中环格局基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即已确定,中银大厦、汇丰银行大厦都是那些年代的产物。不变的是,这里依然是港股的信息、资本、人才的流动中心,但是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作为金融机构,在中环办公一定程度上就是身份与实力的象征。即便租金全球最高,空置率也不过在1%左右。一旦有公司外迁,立刻会有别的公司续租。2016年,中环甲级写字楼新租赁成交达50万平方 ,其中60%为内地机构。
20年,以小见大,中环这方寸之间,不变的是游戏规则,变的却是游戏参与者。
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
回首20载,恍如隔世,10年又10年,恰恰恒指是一个大周期(1997-2007),又一个大周期(2007-2017),逢七巨变。
一、十年磨合(1997-2007)
1997年回归时港股市值约3.2万亿元,上市公司数目只有619家,其中只有101家中资企业在香港上市,占港股市值的20%。
如今,20年过去,2017年5月中市值约28万亿元,翻扬近8倍。2017年5月份的最新上市公司数字为2020家,增长近3.3倍。如今,已有1002家内地企业来港上市,占港股市值的63%。
成绩斐然,然而,当初在故事开始之初,港股就迎来回归后的成人礼:
1、97金融风暴
1997年7月2日,正是东南亚经济“大跃进”的末期,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手起刀落,咔擦一下把泰铢打爆了,泰铢贬值,金融风暴席卷泰国,随之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起初香港楼市、股市仍受回归的刺激一路上扬,但到了10月中旬,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向香港和台湾的进一步蔓延,国际金融炒家打起了香港的主意。
港币实行联系汇率制,联系汇率制有自动调节机制,不易攻破。但港币利率容易急升,而利率急升将影响股市大幅下跌。这样,只要事先在股市及期市沽空,然后再大量向银行借贷港币,使港币利率急升,促使恒生指数暴跌,便可象在其他市场一样获得投机暴利。前3次冲击(1997年10月、1998年1月、1998年6月),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措施便是提高短期贷款利率,金融管理局主席任志刚也因此被戏称为“任一招”。国际炒家前三次在香港股、汇、期三市联动的配合下,都取得了巨大的收益,所以第四次囤积重金,要搞个大新闻。
1)买入港币,推高港股,实现沽空利益最大化,98年上半年,索罗斯买入2000亿港币。
2)建立空头,98年6月到7月开始,索罗斯大建空仓头寸。
3)不计成本的砸...
这场保卫战展开了说又得长篇大论了,简单来说,中央政府表态:如果香港有需要,中央政府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香港!在中央的支持下,时任财经事务局局长许仕仁、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及金管局总裁任志刚联手干预市场,调控期货规则,现货不计成本的扫货,对战10个交易日后,8月28日决战,开市后仅5分钟,股市的成交额就超过了39亿港元,上午收市400亿,全天交易金额达790亿港元,创下当时香港市场最高交易纪录。赢下天王山之战后,后面的就是打扫战场了。自入市以来,香港政府动用了100多亿美元,消耗了外汇基金约13%,金额大大超过了1993年“英镑保卫战”中英国政府动用的77亿美元,这场战役的“战利品”是政府手里巨大的恒指成分股现货头寸,最后在1999年11月通过成立盈富基金(2800.HK)的方式逐步退出,这个代码背后,有段光荣的历史。
这场保卫战也是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成人礼,中心就意味着博弈,国际意味着多元,这,从来都没有说谁谁谁话得了事,有实力的话事,简单粗暴的丛林逻辑,这里从来都是实力的舞台。
2、科网股泡沫
1998年守住联系汇率,守住港股后,市场触底反弹,迎来了新世纪(002280,股吧)的燃料:互联网泡沫(dot-com泡沫),那个时代(1998.10-2000.10),还有一种有趣的生物“千年虫”。在互联网高潮时期,1999年11月25日港股推出香港创业板,仿照美国的纳斯达克(NASDAQ)进行设计,主要目标是给有增长潜力的新企业提供融资渠道,新兴科技企业是香港创业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时代的记忆,当属小超人李泽楷的电讯盈科(8.HK),俗称“八号仔”,在讲求意头的粤语文化中,这个代码就已经是传说。1999年5月,首富加持,最新概念,一纸“数码港”规划,借壳“得信佳”,更名“盈动数码”后被热烈追捧,上市首个交易日就股价上涨15倍,此后更一路飙升,市值很快从百亿级升到超过2000亿港币,甚至比肩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成为香港市值前10大。
其后,18天,一个近乎空壳的盈动数码,凭借互联网高烧的泡沫,加上李家影响力和运作能力,鲸吞了一家百年历史,每年百亿净利润,净资产数千亿的香港电讯。鲸吞香港电讯之后,盈科数码更名为电讯盈科,并一度创造了超过5800亿港币的市值。以港交所行业分出的11个分类,以各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值与总市值对比图来看,感受一下当年科网股泡沫的威力,1999年一度资讯科技业的市值占总市值的35%,成为第一大类别,2000年科网股泡沫后,急剧下跌至2%,而多年以后,腾讯等新TMT公司带动下,2017年市值占比又回升到8%,而有趣的是,李泽楷2001年,把腾讯20%的股权,以1260万美元卖给南非的MIH控股集团,一切皆是命。
围绕电讯盈科、小超人的故事是在太多,远不止这场科网股泡沫,是个时代的印记,而8号仔的崩盘,开始了港股的新一轮惨痛的去泡沫周期。
也许是这场科网股泡沫教育过于深刻,也许是这场收割过于彻底,港股的散户对于故事的信任度也被消灭了,毕竟,连首富之子的故事的靠不住,那还有谁?还有什么故事靠得住呢?很多事情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深远...3、三重打击2000年科网股泡沫登顶后,后续的3年则是港股不平静的三年(2000.10-2013.7)...
先是港股科网股泡沫直接摧毁了为泡沫而设的香港创业板,在一轮又一轮的暴跌后,沦为垃圾场...期间几经改革却未见起色,近期,在港股老千股轮番自爆的背景下,香港交易所创业板指数暴跌收于历史最低水平,自2000年以来,该指数已经下跌逾90%。
2002年8月,发生了“仙股事件”,当时香港交易所发表咨询文件,建议将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港币5角的主板上市公司股票除牌,引起市场恐慌性抛售这些股票。当日港股总市值下跌113亿元。其后,港交所被迫撤回咨询文件。事情牵涉到时任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马时亨及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但两人并没有受到处分,只有港交所首席执行官邝其志辞职。日前,“KJ系”股票的大面积暴跌,让大众回想起,当年被“仙股事件”支配的恐惧,随后港交所也澄清并无类似议案,哎,一朝被蛇咬...2003年则是时代的阴影“SARS(非典)”,期间百业萧条,全港市民外出时都会配戴口罩,历时近半年。恒指亦由疫情未曝光前的近9900点水平,跌至4月25日收报8409点,跌幅为15%。现在的人是无法理解当时亲历者的恐惧与迷茫。
非典过后,就是中港蜜月期“自由行”的开启,加上全球经济的向好,港股也随全球的躁动冲向2007的高峰,这十年间,起于考验,恒指1997年金融危机最大回撤52%,科网股泡沫最大回撤48%,终于2003年起的高潮,底部算起涨幅150%,10年周期的话,起于97的15346点,收于07的21772点,区间涨幅43.27%。然而,高潮过后,2007又迎来新10年的一场大考。
二、十年融合(2007-2017)
如果说前10年是权力交接的磨合时期,那后10年则是互相融合的时期。
1、次贷危机
2007年初,全球还是处在一片形式大好的躁动之中,2007年10月,上证指数登顶,结束为期2年的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性红利,区间涨幅为444.90%,期间冲高的6124.04点,留下至今都无法超越的丰碑,同样的,当年的港股也突破的天际,2007年10月,同样冲高至31958.41点,至今也无法超越...
2007年8月,全球开始出现流动性问题,随后次贷危机席卷全球,作为最近的一场金融危机,期间的原委相信就无需多言了,2007-2009期间,就是在各自比惨的节奏,自2007年10月恒指登顶后,指数暴跌60%,最低至10676.29点。这场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但是论及对港股的影响,影响深远的可能就是这轮暴跌,直接让襁褓之中的“港股直通车”夭折,中港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时机延后了近10年。
2007年8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当时就选定天津滨海新区作试点,允许我国境内个人以自有外汇或人民币购汇直接投资香港股市。这也就是最早意义上的“港股直通车”。这个消息也是当年恒指赶顶的重要推手,然而,次贷危机让监管层对资本外流趋于谨慎,最终在同年11月,“港股直通车”被无限期推迟。
“港股直通车”一如“八万五”计划,好的计划,但生不逢时,如果有个平行时空,两者当时都落地了,那现在香港又会是怎样一个股市?怎样一个楼市?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一声叹息。
2、欧债危机
次贷危机最终在全球性的大放水下艰难前行,港股很多股票这波次贷危机也杀出了很多至今让人无法想象的低价,产生了无数收益率的传说,指数也在缓慢的复苏,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萦绕在港股头上的阴霾不仅仅有中美两大资本市场,还有欧盟。
次贷危机过后,整个欧盟也陷入泥潭。
2009年初,三大评级公司开始下调“欧猪五国”之首希腊的债务评级,随后事态逐渐发酵,最终在2011年达到高潮,希腊公然摆烂挑战欧盟,老大哥又不能狠下心来剁了它,但是这出戏这么一闹腾,港股可就受不了了...
欧债危机发酵升级的过程中,港股跟着暴跌,区间最大跌幅为34%,当时圈内就有个玩笑,恒指就像北京的的士司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全球哪出点事,港股都得都抖一抖,欧债危机阶段性平息后恒指就沿着一个很低的斜率,震荡着往上摇。3、互联互通自1993年7月,青岛啤酒(168.HK)成为第一家以H股架构在香港上市至今,H股、红筹等国内上市公司登录港股的趋势就越来越强,时至今日,内资上市公司在港股已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10年间,H股+红筹股的成交量已经占主板总成交的50%以上。而两地的互联互通不应仅仅停留在上市公司融资的领域,在2007年“港股直通车”搁置多年后,两地的互联互通又提上了日程,2014年4月10日,中国证监会在正式批复开展互联互通机制试点(沪港通),市场预期需要约六个月时间准备。但随后出现的“占中”事件让开通时间蒙上阴影,影响市场信心,在11月10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共同宣布,批准沪港通11月17日正式启动。
自此,中港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走入新时代。
两地互联互通的影响日渐显著,在A股2015年那波惊天动地的大行情中,港股期初不受影响,但在2015年复活节后,浩浩荡荡的北水南调把港股打出一波同样惊天动地的大行情,2015年4月,恒指单月上涨12.98%,期间,4月8日,港股通每日105亿元人民币额度首次全部用完,强劲的流动性让无数个股翻倍,这个时代的记忆当属:中国中车(601766,股吧)(601766.SH,1766.HK)。后面发生的事情相信绝大部分投资者都记得,A股从去杠杆,到熔断,港股也无法独善其身,自登顶后,恒指大幅下跌32%,绝大部分的个股最终都是第一鸡毛。
然而,时代的发展必然是走向融合,在几经延期后,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正式通车,港股可投资标的的市值门槛下降到了50亿,同时由于国内投资者教育的普及,港股估值优势的显着,港股通的流入日渐强劲,在熔断见底后,港股内房、汽车、TMT、金融等板块的龙头,走出了一波领先全球的强劲行情,带动恒指强势上涨近34%,港股通的成交占总成交的占比逐步提高。不仅仅是上市公司组成,连投资者组成,内资也在成为港股的重要参与者,两地互联互通的趋势不可阻挡。回首这10年(2007-2017),始于互联互通,也终于互联互通,港股市场的角色也从大陆资本的主要融资中心日渐变成大陆资本的投资中心,逐渐磨合出一套双方都适合的模式。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有着其全球特有的竞争优势,作为东西方文化、资本、规则的融合地,全球资本都能在此沟通与博弈,此前是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跳板,此后是中国资本出海的跳板,中心的价值就在于通衡四海,开放、包容就是自由港安身立命的根本。
三、十年创新(2017-2027)
适逢香港回归20年,香港上市公司商会主席梁伯韬接受访问时有感而发:回归前,中国强调香港的生活方式、资本主义50年不变;想不到香港上市条例20年来真的没有大变动,仍是侧重旧经济、重资产的企业模式;希望未来30年,香港能急起直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6月16日,港交所非常低调发布《香港交易所就建议设立创新板及检讨创业板征求市场意见》,核心内容包括:
1)对创业板、主板等存在的系列问题做大幅修订;
2)同时设立创新板,吸纳同股不同权、亏损企业、创新性科技互联网企业上市。各方对新政的解读已经足够充分,不赘述,其对港股未来的发展是影响深远的,包括近期SFC主动出击的动作,在20年结束之际动作频频。
如最终坚持改革,也许,未来10年港股将会是重新焕发活力的10年。
结语:
回首过去20年,港股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假如当时的选择不一样,那当下又是怎样的光景? 在市场里呆越久,愈发觉得赚的只是趋势的钱,大财靠命,所以我也时常问自己,趋势若何?而我又在哪里?
回首港股历史,两个十年,两个大周期,可惜众多历史时刻我尚未在场,只是蹭了后十年的一点点尾巴,如若当时在场又会做出何种决策? 当年有幸参与历史时刻的你,又做出了何种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