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型理财产品由于设计复杂,时常爆“零收益”,不少投资者觉得预期收益“没准”。记者发现,并非所有结构型理财产品都“没准”,部分银行的产品,能够保证收益。
结构型产品数量稳增
受“零收益”事件影响,结构型理财产品去年曾一度陷入低谷。不少中资银行停止发行此类产品。不过随着市场信心的恢复,以及结构型理财产品种类丰富,近几个月此类产品的发行数量,正逐月递增。
4月份以来,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汇丰中国、星展中国等,推出了保证收益的结构型理财产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保证收益的结构型理财产品,结构虽然比较简单,但也要根据所挂钩的汇率和利率表现,决定最终收益,只不过银行将挂钩标的表现区间设得足够大,突破区间的可能性很小而已。
盲目乐观绝不可取
越来越多的此类产品,到期都能实现预期收益。上周141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其中4款产品到期实现预期收益,包括中行的三款挂钩美元兑日元汇率产品、星展银行一款挂钩美元3个月期LIBOR产品。另外,富滇银行一款股权投资类理财产品、花旗银行一款投资于海外欧元债券的QDII产品,到期也实现预期收益。
部分银行的产品,表现还超出预期。据了解,4月16日到期的东亚中国“溢利宝”系列产品18,就在100%保证本金安全的前提下,取得了12.04%的年化收益率。产品挂钩于两个股指基金,基于对市场的准确判断,两个标的基金最近一年表现良好,因此“溢利宝18”取得了年收益12.04%的亮眼佳绩。“不过投资人不能因一味追求高收益而忽视风险。”东亚中国理财专家提醒。尤其目前各国经济在复苏中,但欧洲、迪拜的债务危机,各国经济刺激计划退出步伐,都是影响市场走势的不确定因素。盲目乐观不可取。当前的投资策略,一是分散配置,不管产品种类还是地域,都是如此;二是利用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优势,捕捉市场双向波动获利机会,即不论市场上涨或下跌,产品均可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