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极端气候和局部运力短缺带来的煤炭供求失衡使得建立煤炭储备的必要性越来越凸显。国家发改委已经启动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建设计划,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研究室主任钱平凡提出,“借助数字化配煤系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煤炭储备体系”,更将带来煤炭产业链的变革。
据了解,目前神华集团、开滦集团等煤炭企业已经在着手建设煤炭储备或物流基地,泰德煤网正在打造煤炭的供应链管理,包括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国投集团等大企业集团也都对煤炭进行储备。
煤炭储备体系将给煤炭产业带来怎样的变革?这一变革的方向是什么?会对业内企业产生什么影响?中国证券报记者就这些问题对钱平凡进行了专访。
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动态储备
中国证券报:我国已经有了原油储备,为什么还必须要做煤炭储备?
钱平凡:和世界其他能源消费大国相比,我国有着独特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原煤约占七成,而原油仅占两成;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超过1/3,煤炭和天然气相当且都仅占1/4左右。在以石油消费为主的国家中,构筑坚实的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可以有效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相比之下,在以煤炭消费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我国,建立强大的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理所应当,但不能认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就有保障了。在较长时期内,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不会变化,只是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我国能源对煤炭的过度依赖的现实和未来都表明,煤炭是我国必须储备的战略物资之一,建立国家煤炭储备体系有着无可争议的重要性。
中国证券报:煤炭不像石油,长期储存会发生自然、变质等,储存还存在污染等问题,应当如何解决?
钱平凡:要让煤炭在储备的过程中不但不贬值还要升值,就必须采取“卖一补一”的库存战略和借助数字化配煤技术把静态储备转变为动态储备。火电厂常用的7-15天电煤安全库存管理实际上是电厂自身的“卖一补一”的战略库存。战略煤炭储备库也可以采用这一战略。
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的煤炭进出,虽然可以实现战略储备的功能,但增加了运行成本,意义不大。如果将战略煤炭储备库和数字化配煤厂建在一起,使得战略煤炭储备库和数字化配煤厂的原料库融为一体,就能够在配煤过程中实现煤炭升值。
中国证券报:这样的煤炭增值会不会导致下游成本增加?现在已经感觉煤价很高的电力企业能否负担?
钱平凡:这种直接采购配好的煤会带来电厂用煤的总成本最低。打个比方,电厂就是吃饭的人,而煤炭企业就是种菜的农民。为什么我们吃饭不去农民的田里买菜,而要去菜市场?实际上,电厂自己也能做配煤,但是这个成本很高。首先不同的煤种可能要从不同的煤矿采购,电厂要付出很高的协调成本,包括煤源、运输等;其次电厂自己做配煤也是有成本的,如果配不好,煤的利用效率也会很低。而采购配好的煤,虽然比直接从煤矿采购的煤要贵,但整个成本算下来还是要低一些的。
不一定由政府投资
中国证券报:有很多企业也希望涉足煤炭储备。能够做战略储备的究竟是哪些企业?
钱平凡:目前众多企业参与建设基于煤炭供应链管理的国家煤炭储备体系,有的已经在某些重要港口筹建储备库。本质上,基于煤炭供应链管理的国家煤炭储备体系是把国家的煤炭储备体系镶嵌在商业性的煤炭供应链环节,从而把这些商业性的煤炭供应链管理的库存改造成国家煤炭储备体系。
中国证券报:政府在煤炭战略储备的建设中会有哪些支持措施?
钱平凡:这一体系下的国家煤炭储备不一定需要政府投资建设,但企业毕竟承担着国家煤炭储备的重要职责,在其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政府需要在土地、资金、税收、关键资源的配置等方面给予支持。例如在国家的政策允许或可调整范围内给予煤炭储备库建设用地适当的费用减免,并按工业用地计价;对煤炭储备库富裕的库存煤炭提供贴息贷款,对因政府储备而导致的经济损失进行必要的补贴;对运营商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在铁路资源分配上对煤炭储备库优先配置。(记者 李阳丹)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