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茶叶质量安全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茶叶及相关制品产品合格率继续整体保持较高水平,但农药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依然存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分析显示,2020年全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针对茶叶及相关制品共组织开展了69370批次监督抽检,同比前一年增加18580个批次,抽检合格率为98.58%,较过去5年略有下降。另外,我国茶叶及相关制品2021年上半年的抽检合格率为99.35%,较前一年同期下降0.03个百分点。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分析认为,抽检合格率较以往略有下降,茶叶及相关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和风险依然需要全行业高度关注和重视。痼疾尚存新问题又现茶叶质量安全是茶叶质量与茶叶饮用安全性的总称,主要涉及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茶叶陈变与质变等因素,并涉及茶叶栽培、加工、运输和贮藏的各相关环节与过程。报告显示,当前我国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药残留问题依旧凸显。出现问题的茶叶产品涉及乌龙茶、绿茶、红茶等多个茶类。在出现超标现象的农药品种中,以三氯杀螨醇和氰戊菊酯等农药品类出现问题较为集中。“这说明部分区域茶叶生产中对于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仍存漏洞,因此无论是对茶农在农药选择和安全间隔期方面的技术指导,还是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监控都还有需要完善之处。”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相关人士指出。二是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问题频出。报告显示,近两年间,我国茶叶抽检结果中暴露出大量食品添加剂违规使用的问题,涉及多个红茶产品。对此,报告强调指出,“这样大范围的暴露出茶叶产品食品添加剂问题在近年是极其少见的。而以往食品添加剂问题多出现在代用茶和速溶茶产品中,现在有向茶叶产品蔓延的趋势。”该相关人士认为,消费领域的风向变化导致部分茶叶产品出现滞销,个别商家通过“翻新、回笼”在陈茶中添加增色、增香剂,伪装新茶进行销售,不但缺乏市场道德,更带来产品安全隐患。三是茶叶质量安全相关认证有待完善。通过多年的努力与推广,我国茶叶“三品”认证已初见成效,但其内部发展不均衡问题也慢慢显现。报告指出,我国无公害茶园面积已超过六成,但有机茶园面积仍不足一成,并且所占茶园面积比例增长缓慢。这样的框架之下,很大比例的茶园处在已取得无公害认证但尚未取得有机认证的阶段。上述人士表示,对产区和企业而言,有机认证涉及内容多、指标严格,需要改进的内容比较复杂,短期内难以大面积普及,需要更为丰富的质量控制认证体系进行有效填充。另外,长期以来,茶叶领域认证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茶园认证上,加之后期品牌建设中各种商标的申报使用,生产单位的大部分精力均集中于此。调研显示,农业生产领域无公害等认证项目的普及率均高于HACCP等工业领域认证。而在工业生产领域,企业则更倾重于具有准入性质的SC认证。同样在市场上,消费者也往往更容易关注到绿色食品、有机茶等认证标识,对于HACCP、ISO等更加倾向于加工领域的质量认证标识既不理解也不关注,如此形势,恐怕很难对企业进行相关认证起到促进作用。“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茶产业工业化转型已提上日程,对于工业生产行为的规范成为企业发展的课题,有关的指导与规范性指标也正在业内引起广泛重视。”上述人士透露。建立健全茶叶行业诚信体系面对旧痼疾、新问题,如何加强茶叶行业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对此,报告给出了建议。首先,建立健全产品标准和监测体系。报告表示,鉴于我国茶叶行业目前标准体系比较混乱的现状,建议对茶叶行业标准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完善,标准的制修订应与行业建设发展实际相结合。同时,尽快解决标准老化、滞后等问题,努力使标准的研究、制修订与技术同步,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为了适应不断提高的茶叶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需要,建议对现有机构进行全面整合,由国家认证认可委员会对检测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整合现有检验机构资源,实现人员和设备的共享。同时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精度较高的检测设备,满足茶叶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急需,为所有监管部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其次,建立健全行业风险评估体系。建立茶叶行业食品风险评估体系的主要目的是评估茶叶是否可以安全食用,具体就是评价茶叶中有关危害成分或者危害物质的毒性及相关的风险程度。报告建议,为确保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风险评估体系应由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以外的独立部门负责建设,严格按照科学方法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通报相关监管部门,以达到预警的目的。监管部门则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监管对策,把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再次,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部门监管职责。企业是茶叶食品安全生产的主体,因此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必须充分发挥各茶叶企业的主体作用。然而,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光靠企业自身的自觉性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各种监管措施,促使其自觉履行。针对目前我国茶叶食品安全管理由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实际特点,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强化责任追究,确保监管到位,对于不作为和乱作为等行为都要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因失职、渎职行为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和刑事责任。最后,建立健全行业诚信体系。茶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关键还是要靠企业的自律和诚信,需要通过多方努力共同建立健全茶叶行业诚信体系。积极探索信用等级评价结果应用的新途径和新方式,不断在行业内外扩大信用等级评价工作的影响力,提高信用等级评价结果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使茶叶企业进一步认识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不断推动我国茶叶行业诚信体系和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强化舆论和社会监督。目前,我国茶叶生产点多面广,实际监管难度大,单靠监管部门一己之力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因此,必须依靠舆论和社会监督的力量齐抓共管,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相关职能作用。报告表示,对于我国茶叶行业而言,茶叶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仅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很难达到维护市场秩序的目的,而若依靠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管理,将更有利于促进行业的发展和降低行政成本,从而收到更好的社会效果。因此,行业协会应当肩负起推动茶叶食品安全的重任,发挥应有的作用。(记者 杨晓晶)
转自:中国食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