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和海外农业研究中心举办的“亚信产业扶贫模式交流与培训研讨会”在京召开。研讨会邀请了国际减贫机构、金融部门、一线开展产业扶贫的政策落实者、企业家等20位专家到会分享中国产业扶贫现状、新模式、新做法。亚信秘书处副执行主任迟方表示,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战胜了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绝对贫困,诸多经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与肯定。中国经验对亚信成员国具有巨大启示意义。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财务总监、研究员郭建军表示,这一轮脱贫攻坚,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超常规举措,重点主要有五项:一是对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并进行动态调整;二是推进干部驻村,增强基层帮扶力量;三是开展产业教育健康和精神扶贫,改善贫困地区人口人力资本和内生动力;四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级力量参与扶贫,形成精准扶贫的合力;五是对脱贫攻坚实施严格的考核评估和监督。郭建军表示,观察中国的扶贫做法、中国的扶贫政策及所积累的经验,有以下四方面的启示。一是对国际减贫的价值参考。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显著的减贫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贡献。二是借鉴脱贫经验推动乡村振兴。首先,从产业入手做好发展衔接,要以产业振兴为抓手,构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其次,要统筹考虑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农村综合改革的发展情况,做好体制机制和政策的有效衔接;此外,要从乡村治理入手,将脱贫攻坚中形成的治理框架再创新,形成更好的服务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三是稳定脱贫成果可持续的政策设计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四是建立了人民群众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首先,夯实多元化的产业收益增长机制,形成了以市场带动农村产业收益增长的模式。其次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保障机制,继续加大优质的教育资源向脱贫地区倾斜,强化了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此外,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的自觉性,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对贫困地区的发展要由输血转变成自我造血,只有实现了自己的造血功能才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增长。中国农科院信息所副所长、海外中心副主任聂凤英研究员表示,在中国的脱贫攻坚战中,产业扶贫被列为“五个一批”精准扶贫手段的首要位置,是推进稳定脱贫、持续脱贫的根本性措施,并在实践中涌现了许多良好的产业扶贫模式。在推进全球减贫事业中,总结不同国家的产业扶贫模式,在亚信成员国范围内进行交流学习,推进良好产业扶贫模式推广应用,对于促进亚信成员国的减贫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来自亚信成员国的多位代表纷纷表示,此次培训研讨学习了中国的成功案例,将有助于推进本国的减贫事业。“亚信”全称为“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联合了27个成员国,领土覆盖了亚洲大陆的90%。此次研讨会提出的各种观点、共享的各种知识将在亚信地区的广阔空间得到分享和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