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产业经济

过早产业化薄膜电池重蹈多晶硅覆辙?

时间:2010-04-26 00:00:00

业内人士认为,现阶段应将重点放在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动设备国产化上   在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国内电池企业再次陷入投资困境。

就在电池企业为多晶硅投资过剩而品尝价格暴跌痛苦之时,包括尚德、赛维、新奥等在内的多家企业的薄膜电池投资扩张计划也因技术等原因受阻。

这些企业原本希望引进用硅更少、成本更低的薄膜电池来抵消多晶硅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却未料源自2008年底的多晶硅价格暴跌,让他们的投资陷入困境。

“目前公司对薄膜电池生产的态度比较谨慎,原因是相比晶硅电池,薄膜电池虽然表面上看成本较低,但从整个生产系统成本计算,其优势并不明显。”尚德有关负责人士近日在业内的一次产业论坛上公开表示。

这无疑给正在各地上马的薄膜电池项目浇了一盆冷水。作为继多晶硅之后的投资新宠,不少地方已推出了薄膜电池产业化的计划。

薄膜电池投资热

记者从各地公布的2010年建设投资规划中注意到,薄膜电池生产线被列为不少地区的重点建设项目。如福建泉州鲤城区今年23个建设项目中明确提到重点实施薄膜电池生产线,山东日照经济开发区高新经济产业园正在推进的12个重点项目也将薄膜电池列入。

在企业方面,拓日新能日前公告称,将在陕西投资8.1亿元建设150MW薄膜电池生产线项目;天威保变旗下的薄膜电池二期项目150MW也已经开始建设,项目总投资31亿元。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薄膜电池的一大优势就是制造成本较低。在国外,薄膜电池的平均成本约为每千瓦时2美元,而晶硅电池平均为每千瓦时3—4美元。在中国,薄膜电池的成本甚至可降至每千瓦时1.3美元。

正值多晶硅价格持续上涨的2008年,国内电池企业开始大量引进薄膜电池生产线。

目前多晶硅的价格是50美元/公斤,而2008年,多晶硅的价格一度被炒到500美元/公斤。由于多晶硅的价格占晶硅电池成本的70%,高昂的原料成本让电池企业不堪重负,许多企业将目光转向不受原材料限制、生产流程短、成本更低的薄膜电池。

技术“陷阱”之深被低估

尽管各地对薄膜电池的投资仍在持续扩大,但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薄膜电池成本比晶硅电池成本低,但动辄数亿元投资却是晶硅电池的7—8倍,再加上在生产过程中同步产生的技术成本、设备成本、运输成本,其整体成本相比晶硅电池并不具有明显优势,甚至会做亏本。”上述学会有关人士透露,目前薄膜电池的转化效率平均在10%左右,相比晶硅电池的17%—20%,还有一定距离。

事实上,近期多晶硅价格的持续走低,已使薄膜电池材料成本的优势大打折扣。同时,高额的设备投入,也使得产业投资回报年限进一步拉长。更重要的是,国内企业尚未掌握薄膜电池生产的核心技术。

“我国企业的薄膜电池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但很多设备与国际上最先进技术有10年的技术水平差距。”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国外设备制造商只卖设备,自身并不涉足薄膜电池领域,“而世界上最先进的薄膜电池生产企业,一般不向我国输出薄膜电池的工艺和技术。”

据了解,目前赛维和新奥从美国引进的薄膜电池生产线,在国外仅德国国内拥有一条。生产线在引进时,并没有任何数据可参考,而是在全球采购后组装而成。“在对设备进行调试时,美方派来的专家对生产线的熟悉程度还不如国内的专业人士。”知情人士说。

“再投(资)就会赔,若不投(资),已引进的设备就只能耗着。”有企业无奈地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一些企业的薄膜电池生产线建设已处于停滞状态。

产业化为时过早立足于晶硅材料生产和研发的峨眉半导体材料厂,对薄膜产业化则处于观望阶段。“主要是技术上还不够成熟。”该厂负责人表示。

统计显示,2009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组件中,技术较为成熟晶硅电池占总量的70%以上,而薄膜电池只占约18%。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认为,薄膜电池未来的确是具有前景,但短期内还很难与晶硅电池竞争。截至2009年底,我国国内各种薄膜电池产量占比不超过10%。他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有望上升到30%,但另外的70%还需要晶硅电池来支撑。

据记者了解,由于一些企业跟风投资,而缺乏周密细致的市场调研,薄膜电池的订单也成了问题。

“现在要推进薄膜电池产业化,为时尚早,毕竟这项技术长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尚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大规模投资风险太大。”上述学会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国内电池企业还是应将重点放在薄膜电池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同时加强与国内设备商的合作,推动设备国产化,只有这样,才能为薄膜电池产业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刘峰)

来源:消费日报

  • 上一篇:淘汰不是转移,铅成有色行业难点
  • 下一篇:需求萎缩,西南旱情考验化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