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追求空调的高能效,许多企业都普遍采用“小马拉大车”的手段,以小功率的压缩机生产制冷量大的空调器,这样就可以做到“ 空调的能效值很高、制冷量有保证”,但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 空调的制热效果很差、产品寿命大大缩短”。
日前,一位空调企业人士告诉笔者,从去年开始国家实施“高能效空调器推广补贴政策”,一些企业为了生产“ 成本低、能效达标”的高能效空调,采取了用小功率压缩机来生产大制冷量空调器的手段。这样一来,不仅高能效空调的市场售价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还额外获得国家补贴的300 元至850 元不等的推广资金。上述知情人士还透露,目前一些企业普遍的操作手法,就是用小1 匹压缩机22 机、23 机生产大一匹(25 机、28 机)的空调,用小1.5 匹压缩机(32 机、33 机)生产大一匹(35 机、36 机)空调。少数企业甚至还会用1匹压缩机生产1.5 匹空调。
提高能效的通用做法?一位从事了近10 年空调制冷技术研发的企业技术工程师透露,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这些采用“小马拉大车”的高能效空调,3 年至5 年内是不会出现大的质量问题。但由于压缩机一直处于过度疲劳工作状态,最终会影响到空调的使用寿命,少至3 年、多则5年。同时,对于控制器内的电子元器件的消耗也会加速。
此前,业内公认的空调使用寿命在10 年至15 年。笔者注意到,早在3 年前,各家企业对于定频空调能效的升级就存在不同的意见。以海信为代表的企业建议能效直接升至2 级,目的是反向推动变频空调的普及。而以格力为代表的企业则建议升至3级,原因正是1、2 级空调的抽湿能力、制热效果差。对于为何高能效空调“抽湿和制热效果差”,当时相关企业并未解释个中原因。上述知情人士指出,一台制冷量为3500 瓦的足1.5 匹空调,如果只采用1.2 匹压缩机,那么空调的输入功率就会减少,再通过与空调换热器的系统匹配和优化后,就可以保证空调的制冷量。由于空调的能效值正是在制冷状态下实际制冷量与实际输入功率之比,提升了空调能效比却无法保证空调的制热效果。
中国家电研究院大家电部一位专家透露,目前定频空调的能效提升,主要有三种解决方案: 一是采用高能效的压缩机,二是扩大空调的热交换器面积,三是对空调系统进行整体的优化匹配。而相关企业人士指出,前两种解决方案会提高生产成本,后一种解决方案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现阶段对于许多国内企业而言,显然都不太适用。一位压缩机企业市场部人员则透露,工厂的高效能压缩机产量很少,基本上没有出现空调厂家全部采购高效压缩机的订单,只是一些小批量订单。但目前市场上却出现了大量的高能效空调,实在令人费解。
企业恐患上政策依赖症
有行业观察家指出,一些企业在看到政策拉动市场的巨大功能后,就产生了对政策的依赖,这是非常可怕的。自节能惠民政策出台后,许多空调企业就宣布停止生产2 级以下的产品,全面转型生产1 级能效产品。但企业只是简单考虑如何借助政策发力,并未考虑到政策退出后的应对措施。一旦国家停止对1 级能效空调的补贴,那企业又该如何进行产品和市场的布局?据了解,目前1 级和2 级空调在生产成本上仍存在差别。一旦补贴取消,那1 级和2 级产品的市场价格差就会出现。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能效标识管理中心主任王若虹也明确表示,补贴政策退出是迟早的事,届时市场还会以2 级能效产品为主。上述人士指出,企业在制定产品和市场战略时要有长远规划,既要考虑眼前借助国家政策的问题,还要考虑政策退出后的产品规划。目前,国内市场上,变频空调快速崛起,定频空调则面临着1 级和2 级产品的两极分化,企业是采取单一的产品聚焦策略,还是要采取多点式的立体产品策略,显然是一道未解的难题。(张彦斌)
来源: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