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食用油消费量在28年中增长了4倍多,但中国食用植物油作物种植面积却不断减少,生产自给率越来越低,尤其是占食用油原料比重最大的大豆对外依存度最高。目前,中国64家大型油脂企业总股本的66%都控制在跨国粮商手中,国际巨头垄断成为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的现实威胁。
近年,我国食用油的进口依存度逐年升高,去年就已经超过了60%。中国人食用油消费量在28年中增长了4倍多,但中国食用植物油作物种植面积却不断减少,生产自给率越来越低,尤其是占食用油原料比重最大的大豆对外依存度最高。目前,中国64家大型油脂企业总股本的66%都控制在跨国粮商手中,国际巨头垄断成为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的现实威胁。首当其冲的国有油脂企业不可避免地陷入“食”油暗战中。
“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食用油一直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但近来频繁爆出以次充好的“对油”事件让消费者连呼上当受骗。2010年3月,又有媒体指出国内食用油存在价格混乱。显然,这一系列事件最终的受害者还是普通的消费者。“3·15”刚过,揪出食用油价格暗藏的猫腻,只是维持市场秩序的小调控,根本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愈演愈烈的国内“食”油危机。
大豆减产 原料捉襟见肘
中国每年消费的食用油中,大豆油和以大豆为主原料的调和油消费量占总量的四成以上。以致菜籽油、花生油定价都要看大豆油“脸色”。我国食用植物油无法自给自足,60%以上的需求依赖进口,这使得我国食用油价格受国际价格影响较大。由于我国受制于大豆产量不足的影响,在国际油市交易中缺乏话语权,甚至供求平衡的天平也受制于人。
2009年以来,中国食用油的价格以过山车的形式震荡了市场。从年初的突然下跌,随后涨价传闻四起,但却异常平静地稳定了几个月,致使许多市民家中“油”满为患。而到了年底,食用油价格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飙升。
但进入2010年,食用油价格却又开始回落。有统计数据显示,由于1月份进口大豆量较为集中等原因,食用油批发价今年1、2月呈缓慢下跌走势,迄今已有约10%的跌幅。同时由于卖场节前的库存较大,节后转入消费淡季,各食用油商又开始了降价促销。但目前的食用油价格是否还会再降价、下降的幅度会有多大都难以预测。
2010年3月16日,记者从北京市宣武区沃尔玛超市调查了解到,包括金龙鱼、福临门、多力等食用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下调或者送油促销活动。其中金龙鱼玉米油5升装69元,送300毫升;福临门5315毫升为58.1元,送600毫升。
针对食用油市场价格的波动,国家粮食局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分析,国内食用油消费结构是影响食用油价格的重要原因。中国每年消费的食用油中,大豆油和以大豆为主原料的调和油消费量占总量的四成以上。以致菜籽油、花生油定价都要看大豆油“脸色”。
截至目前,我国主要港口进口大豆库存488万吨,预计3月到货有350万吨,国内大豆市场供应依然充裕。伴随节后油厂压榨开工情况好转,豆类市场供应也集中放大,在下游消费没有明显好转前,依然能保持供大于求的基本特征。但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春节后国内食用油陷入低迷时期的“假象”。我国2009年进口的大豆预计达4250万吨,2010年可能还会增加。大豆进口的过高依存度,势必使国内油市受制于国际贸易和国外油市资本。在食博会举办的“2009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丁杰说,我国食用植物油无法自给自足,60%以上的需求依赖进口,这使得我国食用油价格受国际价格影响较大。
长期处理国际贸易的朱莉律师告诉记者,这涉及国内供求关系与国际总体供求关系的影响。由于我国缺乏充足油料作物,尤其受制于大豆产量不足的影响,在国际油市交易中缺乏话语权,甚至供求平衡的天平也受制于人。事实上,在去年油价上涨期间,南美等地大豆产量受旱灾影响锐减,但世界整体生产水平却有小幅上升。从国际总体供求关系来看,世界食用油总体价格水平本来不会有太多变化,但最后反而因为中国采购商的疯狂抢购而不断攀升,原料价格攀升的直接后果是油价的抬升。
更有美国农业部预计,2009/2010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2.461亿吨,与上一年度相比增加3550万吨,其中美国大豆产量达到创纪录的32.5亿蒲式耳(约合8800万吨),阿根廷大豆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5250万吨。按照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供给充足意味着价格将走低,但是从去年7月到12月初,大豆毛油价格已上涨15%~18%,精炼一级大豆油价格上涨13%~15%,这些都违背了基本经济学常识。
而最近的数据显示,随着巴西、阿根廷、美国世界三大大豆生产国的大幅增产,大豆期货价格一直维持在3900元/吨左右,比2009年大豆期货最高价格4200/吨至少便宜了300元/吨。国内食用油价格顺应“供求关系的平衡”而逐渐回落。国内食用油价格是随国内油料总产量和对外进口油料产量的共同作用而升降的。
朱莉律师谈到国际供求关系时,还特别提到垄断经济。她认为,从根本来说,由于我国食用油对大豆的依存度过高,而大豆的2/3又依存进口,所以国外某些垄断资本才是影响我国食用油价格的根源。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大豆。
我国是大豆消费大国,年消费大豆在4000万吨以上,但其中2/3左右靠进口。国产大豆产业受国际市场冲击,呈现萎缩态势,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全国人大代表李继纯曾在两会上建议:“我今天以一个普通代表的身份疾呼,呵护国产大豆产业,促进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我国大豆产业稳定发展。”而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他再次提出了“无论是从民族和民生产业安全考虑,还是从经济全球化中掌握主动权、话语权考虑,重视和支持大豆产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加工方面看,国家虽然明确对大豆压榨企业按临储价格收购2009年国产新大豆给予补贴,收购价格为每吨3740元,补贴标准为每吨160元。但是由于国外大豆价格陆续走低,3月至6月份到岸价格为每吨3200元至3400元,国家对加工企业补贴后,国内与国外大豆价格每吨仍差180元至380元。加工企业由于亏损将被迫停产,将市场份额拱手让给进口大豆,对油料市场安全极为不利。李继纯建言,若能提高加工企业收购2009年新大豆补贴标准,国产大豆销售和加工必将得到更好的促进。
李继纯的“大豆论”道出了许多国有油脂企业的尴尬处境。
食用调和油“调”出暴利?
标准缺失使肆意调配、标示不明等问题逐渐显现。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调和油就是商家玩的一个概念,油内近九成为廉价油,调和油调出来的不是营养,而是概念和暴利。”
调和油又称高合油,它是根据使用需要,将两种以上经精炼的油脂(香味油除外)按比例调配制成的食用油。但如果买来的食用调和油中,花生调和油没有花生的味道,玉米调和油没有玉米的味道,茶籽调和油没有茶籽的味道怎么办?
以上的这些问题都是关于食用调和油配料存在作假的嫌疑。调和油是怎么调出来的,组成成分各自比率是多少?市场一直没有一个对外公开的比例。在市面上大多数调和油中,很少有将调和油的各种成分比例告知消费者的,除了在产品说明中告知调配的原料,对各种成分的比例数量只字不提。而有的调和油的产品说明上,甚至出现了5至8种的配料,让消费者眼花缭乱。有消费者将疑虑告诉记者:“调和油到底是为了调和各种营养?还是为了掩人耳目,暗中调配差油?不然,为何不将自己调配的成分比例写清楚呢?”调和油从一开始就受到消费者的质疑。标准缺失使肆意调配、标示不明等问题逐渐显现。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调和油就是商家玩的一个概念,油内近九成为廉价油,调和油调出来的不是营养,而是概念和暴利。”
我国目前现有的调和油相关标准一直沿用1986年制定的行业标准,而在2008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中主要有两种命名方式:一是主原料占比应不少于50%,另一个是占比超过1/3。此外也有企业认为,可以用占比最大的油料名字来命名。市面上一般也以两种形式来命名调和油,如玉米调和油、金龙鱼橄榄食用调和油等等。
有媒体对调和油进行调查统计,并对命名为橄榄调和油的几种价格进行了比较,其中最便宜的是中粮集团的“福临门茶籽橄榄调和油”和印度尼西亚金光集团的“大满贯纯正橄榄调和油”,每桶价格分别为55.9元和56元;最贵的是益海嘉里集团的“金龙鱼橄榄食用调和油”,每桶117.9元,最便宜和最贵的橄榄调和油价格相差一倍以上。
3月17日,记者再次来到位于宣武区的沃尔玛超市了解,同一主材命名的调和油的不同品牌,以5升为基准,其价格相差基本在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此外,在命名的方式中,不难看出,所有的主材都是比辅材要贵得多的,消费者最关注的主材所占比例却一直成为行业机密。当记者询问相关促销人员时,对方只是说这属于公司机密。当记者提出这些商业机密可能正在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时,对方则避而不答了。
而如果按照现有的调和油标准看,如果主材占到1/3或者1/2,则在5升装的调和油中有1.67升至2.5升是主要榨油原料。但是实际上这些身价更贵的主材所占比例是多少却没有明确的标注。花生油的价格可能是大豆油和棕榈油的2到3倍,由此可见,如果调和油中花生油比例很小,而大量使用转基因大豆油和棕榈油,将大大降低调和油的品级。但目前消费者对此无法核实。
目前,《食用植物调和油》的新国标在完成征求意见后已经提交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定,该稿明确规定,当以某种或某类原料成品油对产品进行冠名时,应注明该种或该类原料成品油的实际含量,且文字和数字的高度不得小于1.8mm。同时,在该国标编制说明中明确表示,当油脂中各原料油比例大于2%时,须标注各原料油名称与比例。当油脂中各脂肪酸组成范围的低值大于2%时,须标注各脂肪酸名称与范围。
纵深 优化结构方能保障食用油安全
我们应该像重视粮食、大豆一样重视油料作物,特别是重视花生、葵花等高等油料品种,并纳入粮食安全体系中考虑和安排。对花生产业给予政策扶持,通过提高食用油料中的花生种植比重,优化现有的食用油结构,可以极大地保障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
超市中经常会遇到打折促销的广告,春节后食用油的打折促销已渐成高峰。但是此时的降价“折扣”并非是“自损三百”的营销模式。事实上,近期大豆价格持续走低也是食用油新一轮降价的原因。因为国内油市中大豆占了四成比例,所以很多品牌生产食用油的大豆原料都是进口的,当国际大豆期货价格有变动,就会反映在食用油的终端零售价格上。所以,超市中食用油亏本式的打折促销,其实是因为生产成本降低而进行的相应调整。
而食用油的“涨价促销”这一说法早在去年就已经被提出来。一般是事先宣传涨价,坐等行业热炒时期大量倾销产品。这在去年上半年尤为突出,如在3、4月间,市场上有人吹嘘在5、6月份食用油会大涨,引起市民恐慌,一时间市民大量抢购,以致家中“油满为患”。但真正到了5、6月份的时候,食用油价格却一直保持平稳。
对此,北京市律协消费者权益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邱宝昌曾表示,食用油厂家提前公布涨价预期,涉嫌商业炒作,建议相关部门进行调查。
邱宝昌说,金龙鱼等食用油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操纵价格。他认为,厂家先放风要涨价,让市民多购买,不排除是商家玩的“涨价促销”手段,尤其是造成一些地方的消费者抢购,影响了正常市场秩序。从表面上看,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隐患存在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因主要是大豆种植面积减少、跨国巨头控制等因素造成的;而内部原因则在于没有清晰的食用油管理制度,导致国内食用油市场价格混乱。但溯本求源,是对粮食产业认识的误解以及没有建立因地制宜的产业政策。
世界三大植物油品种——棕榈油、大豆、菜籽已占我国食用油75%以上市场份额,其中:棕榈油100%进口,大豆及其大豆油2/3以上进口,菜籽虽全部自给,年产仅1500万吨油料,约生产350万吨食用油,其他25%为花生、葵花和芝麻、棉籽等油种。
我国习惯将大豆归为粮食范围,却将其他油料作物归为经济作物。在政策上,粮食作物可获得国家诸多支持,但对经济作物主要依据市场调节。这一现象一直被粮油专家认为是“中国油料作物与食用油一直未能像粮食一样稳步发展并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该像重视粮食、大豆一样重视油料作物,特别是重视花生、葵花等高等油料品种,并纳入粮食安全体系中考虑和安排。对花生产业给予政策扶持,通过提高食用油料中的花生种植比重,优化现有的食用油结构,可以极大地保障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
此外,在规范国内食用油市场上,一个具有强制性的规范条例和权责清晰的食用油生产准则,才能在消费终端真正对这一民生资源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来源:中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