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生活消费

科普网红李永乐,首次公开爆款创作经验 | 超级沙龙

时间:2020-07-31 16:52:50

带着观点看商业。超级观点,来自新商业践行者的前沿观察。

特约观察员 | 李永乐

编辑整理 | 文华 林馥涵

特约观察员 | 李永乐

核心看点

1.我们还是应该突破信息边界,应该让网友们全面地去掌握科学知识,全面地认识世界。

2.科学普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如何把已经存在的科学知识,用一种更好的方式告诉大家。

3.当你了解了生活中一些问题的科学原理之后,就不会有阴谋论的猜想。

编者按:本文由超级沙龙直播整理而来,有删减。完整直播可戳此回看>>

如何3-4天掌握一项知识,并把它说给你听

有很多网友说李老师什么都会,其实我并不是什么都会,而是知识这个东西,都在书本上或者互联网上写着的。我只是把这些知识,经过我的理解,加工,换了一种方式组织起来,再告诉大家,仅此而已。就好像一个新闻播音员,他可以在办公室里坐着,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儿。

虽然很多人觉得我一定有团队,确实有助手帮我做裁剪、上传的工作,但是内容本身还是我自己做,录制也是我自己。这些知识不是我发明的,都是我自己去搜集掌握的。

有一些知识可能比较简单,举个例子,比如说我昨天给学生上竞赛课,有一道题:自行车的脚踏板竖起来,往后推,自行车前进还是后退。这个问题我当时算得一塌糊涂,课下我就去琢磨,遇到了困难,就去问以前获得国际物理奥赛金牌的学生,在他的讲解下,我就明白了。今天跑到学校把这个视频录出来了。

也有一些知识,是我更不太能掌握的。比如做病毒相关视频的时候,我不是学生物的,但是因为当时全社会对它都非常关注,有很多很多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给我发私信,让我必须得讲一下。《蜘蛛侠》里边讲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既然我有这么多粉丝,就应该告诉大家这个知识是怎么回事儿。

所以我花了一周的时间,去咨询我们的生物老师,去看相关的知识,去研究病毒、细菌,去看冠状病毒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它为什么能感染人。我研究了一周,反复地去打磨,而且咨询了很多的专家,最后做出了这么一个视频。

所以要想做一个视频,首先得具备一种基本的科学素养,就是你得能听懂别人说的。别人给你讲了半天,你听不懂,这就没办法了。

第二,找到合适的资料。比如我讲“黎曼猜想”的时候,花了一周时间看了本书,叫《黎曼猜想漫谈》,看得非常细。后来又咨询了很多专家,才把这三期节目做出来。很多人可能不太愿意看书,但我觉得书还是比较靠谱的,书比互联网上的资料要靠谱,毕竟出版出来的书是需要反复校队的。

第三,找合适的人咨询。因为我在人大附中,有很多博士学位的老师,各个学科都有,他们可以给我提供帮助。还有一些计算机的问题,如果不懂,我会去问学生。所以我这方面的资源比较多一点。

最后,你还得有自己的语言。你真正理解了之后,你得把它消化,然后讲出来。切忌人云亦云。给科普创作者,我有一个建议,就是不建议大家在网上随便找一些素材,揉巴揉巴,配个音,最后就放出来了。这样做的话,泯然众人,千篇一律,是不会有太多关注的。你必须要有自己的理解,如果有自己特色就更好了。

我的爆款创作经验结合热点

之前视频都是随便做,后来有人跟我提议,讲解一下《无问西东》中“奔跑的核”。做完之后,发现这期有很多人看。而那些纯计算的,跟现实一点关系都没有的知识,看者寥寥。我就知道了,视频内容应该跟热点相结合,蹭热点。

用通俗化语言解释热点

蹭热点,你得蹭得好。所谓蹭得好,就是你要讲这个热点背后的科学道理,这个科学道理,应该是你自己发现的。道理是书上印着的,但是你能发现,这个道理可以用到这个知识点上,两者之间你能建立关系,这就是科普工作的意义。

举个例子,前一段时间我科普了非常火的比特币。其实这些内容,专门做比特币的人,肯定比我更专业。但是很少有人愿意或能够用更加通俗化的语言讲出来。

保持对内容质量的高追求

长时间保持高质量的内容输出,其实挺难的。我现在一直特别特别希望,能有一个人,帮助我去搜集资料和写稿子。但是很遗憾,还真的就没有。这个事儿可遇而不可求。毕竟风格不同,别人写的稿子可能并不适合自己。我的风格是有逻辑性的:我有一个问题在这儿,我要剖析问题背后的科学道理,这个科学道理是谁发现的,原理是什么,怎么用这个科学道理去解决这个问题,最后点题。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一些热点问题,如果能够快速地去追热点,确实可以吸引很多的用户。

举个例子,虎门大桥因风晃动的那期科普视频,我比另一个老师,就晚了两天。结果我那期视频只有一百多万的播放。而他当时比我早了两天,抢得特别快,他就有一千多万的播放。所以我觉得很多创作者,如果你真的是非常努力,能够努力地抢热点,那你的播放量,应该是不愁的。

平常心看待数据

有很多作者,特别担心数据,如果没人看,很着急,有人看就很高兴。其实我觉得也没有必要。

虽然我做了很多很火的视频,但是比如麦克斯韦方程组这期视频,就没有多少播放量。但是我依然觉得我做的非常好,因为麦克斯韦方程组,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物理学规律。参加竞赛的高中生,要了解麦克斯韦方程组,但是很多老师并不了解。我把它通俗易懂地讲出来了,老师就可以拿着这期视频给学生们看了。有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放我这个视频,还有同学拍了照给我发过来,我就特别高兴,这期视频虽然播放量少,但是它有影响力。

所以对一个作者来讲,有的时候你讲清楚一个问题,它的社会意义也是很重要的,不仅仅是播放量

再举个例子,前段时间做了一个视频,叫“百年一遇的洪灾为何年年遇?”,结果很多人说,“百年一遇”就是阴谋论,就是因为有豆腐渣工程不承认,所以非得说这个洪水大到“百年一遇”。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百年一遇”本身就是一个水文学的概念,是以百分之一的概率出现。虽然很多人觉得你说得不对,是洗地。但是我依然要把这件事情告诉你,就是科学它不为任何人洗地,它就是科学

所以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创作者,尤其是一个科普创作者,每一个人心中应该有一杆秤,你到底想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对不对?你传达思想的时候,并不能顺着用户,这些用户可能会觉得看不懂,也可能会觉得你所表达的观点跟他不一致,而反对你。

但是我们作为科普主播,应该更加理性、更加客观,应该有自己的看法。而不要一切以用户为导向。我们还是应该突破信息边界,应该让网友们全面地去掌握科学知识,全面地认识世界。而不应该只从网友的喜好出发。就算网友对这个问题不太感兴趣,你只要觉得它有意义,你还是应该说的。

我做了一个关于自闭症的视频,很多人并不了解自闭症,视频播放量也不高。但是我就觉得这个事儿很有意义,因为自闭症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非常多,大概有1/80那么多。所以基本上每一个学校里面都有好多自闭症的孩子,只不过别人可能不知道,甚至于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家长可能都不知道。所以我做的这个视频,就是希望家长能够尽早发现自闭症的孩子,然后把他们送到专业的机构里边去进行干预。所以这是有社会意义的。

科普、科学、科幻,三者之间的关系

科学、科幻和科普,它们三个是不分家的。在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里,几乎都有一定的经费,是专门用来做科普的。如果不能把科学道理讲给普通人听,你就没有办法让大众支持这项科学事业。大众不支持,国家就很难给这个事业拨款,所以他们把科普看得非常非常重要。

很多大的科学家,他会把一部分精力,用来做科普。比如霍金、乔治・伽莫夫,还有很多著名的科普作家,比如卡尔萨根,他虽然是科普作家,但是他实际上也是个科学家。

科幻,是把科普和科学结合在一起,用艺术的手段展现出来。它和文学,和电影都有结合。所以科幻是展现科学最好的方式。它们三者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但是它们又彼此不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严谨性和创新,一定要有新颖的地方,才叫科学研究。你研究别人已经研究过的,没有意义。科学研究不能造假,你不能PS一张图上来,这是会身败名裂的。

而科普不是这样,科普不需要创新,你并不需要去发现一个新的知识。那总有同学问我,说你讲了这么多东西,哪件是你自己研究的?我说哪件也不是我自己研究的,那又如何呢?因为我做的不是科学研究。还有人说,你做的科普不严谨。科普总会有一些瑕疵,《走进科学》里边,更有一些搞笑的地方,是不是?

但是科学普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要把科学道理讲给普通的民众听。所以它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把已经存在的科学知识,用一种更好的方式告诉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强的简化。

比如我之前讲宇宙的年龄如何计算,哈勃常数取倒数,就是宇宙年龄。也就是说,我认为宇宙是匀速膨胀的。中山大学的一位老师,他就跟我说,这个说得不对,宇宙不是匀速膨胀的,它是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所以你用哈勃常数取倒数,就得到宇宙年龄这个说法完全是错误的。我们俩辩论了很长时间,最后和解了。

科学和科普之间,它们确实有一定的联系。在这个联系的过程之中,你肯定要做一定的简化,但是这个简化的度,没有一定之规。有些时候你可能需要更严谨一点,更加贴近科学;有些时候你可能不是特别严谨,你需要一些简化的方法,把道理讲清楚。从这一点上,它跟艺术就很像了,没有严格规定说哪一种科普是好的科普,这种标准它没有。实际上是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讲,它就是不一样的。

比如对小孩子说,生动有趣可能更重要。对于大学生,严谨性可能更重要。所以是需要找一个平衡的。

而科幻,它离科学就更远一点,它可以适当地进行艺术加工。它可能很多地方并不符合科学道理,但是这没有关系。我们把基本的科学道理放到科幻之中就可以了。我当时给《流浪地球》挑了好多的BUG,比如说洛希极限,算得不对;推地球推不动,地球自转停止之后会有什么问题等等。虽然有这些BUG,但是这并不妨碍《流浪地球》是一个非常非常优秀的科幻作品。

因为它要的是人们爱上科学这件事儿,它要让人们知道了有这个行星的氦闪,有恒星的氦闪。让人们知道了核聚变,洛希极限等等。你知道了,你了解了,这就可以了,这就是科幻的意义。

所以我觉得这三者,对于我们中国来讲都非常重要。以前我们总是说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现在我们又提出了一个说法: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是同样重要的。国家层面上,已经把科学普及放在了一个很高的地位上,因此,对于科普作者来讲,我们的舞台是非常大的。

科幻同样也是这样,只不过我们科幻电影拍起来是很困难的,我们现在一直在等《三体》,我在想《三体》拍出来之后,能不能重现《流浪地球》的那种辉煌呢,我们拭目以待。

氪友问答

@斑马:物理数学,对于已经工作的普通人有什么用?

@李永乐:其实还是挺有用的,数学可以理解生活中的很多道理,比如说有同学幻想着通过买彩票的方法一夜暴富,那我会告诉你买彩票中奖的概率有多大,长期买买票的话,你会把多少钱捐给福利事业,这就是数学对普通人的意义。再说物理对普通人有什么用,有网友问我为什么走路的时候就累,骑自行车就不累?用手推墙为什么感觉到很累、会流汗等等。这些属于物理问题,了解了之后,你会对生活了解得更加深刻,就不会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阴谋论的猜想。比如在世界杯的时候,德国输了,很多人说这一定是假球,德国怎么可能输呢?这是为了挣我们的彩票钱。但其实它不需要通过踢假球,通过概率的方法,一样可以挣你的钱,所以它何必要踢假球呢?所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它,不会有这么多的阴谋论的问题了。

@李明:可以说一下普通资质的学生怎么学习吗?你太聪明了,你的方法普通学生可能不太适用。

@李永乐:首先我先强调一点,我不聪明,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老师说我比较聪明,包括现在其实我理解一些问题时也没那么快。但是我比较喜欢去钻研想不通的问题,所以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慢慢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这就是孰能生巧。

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不用去考虑我到底是智商高还是智商低,这并不重要。尤其是初高中的学习,它是一种熟练的考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去钻研,你是否愿意反思你的错误。能不能把你做错的或者做得不好的事儿,反复进行思考,思考得多了,你自然而然就提高了。这是我给你的一个建议。

尤其是对学生,我建议你们,如果希望自己提高成绩的话,不要着急做很多题。而是注意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回顾,每做一道都做透,一旦错了,就要反过来想自己为什么错,看标准答案为什么对,自己为什么错,这是非常重要的。

@杨现:怎么提高说话的逻辑性?

@李永乐:说话的逻辑性跟连贯性有很大关系。如果你说话非常连贯,很多时候别人就会认为你逻辑好,虽然不一定逻辑性好,但是这是前提。如果你说话都不连贯,怎么让别人认为你逻辑性好呢?所以我建议,如果你想提高自己说话的水平,跟读《新闻联播》,它说什么你就说什么,连续学两个月,说话的连贯性和普通话水平,肯定比以前要好得多。

@知友:有没有什么锻炼深度思考的方式,是单纯地进行自身的挖掘吗?

@李永乐: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可以锻炼思维。我小的时候喜欢自己跟自己辩论。比如辩论男生可不可以穿红色的鞋子,一方认为红色鞋都是女生穿的,一方认为男生能穿红色鞋。自己跟自己辩论,确实可以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深刻,这是个很好的方式。

  • 上一篇:一种控制人心的力量
  • 下一篇:不晋升就完蛋?互联网大厂的人生路如何避免越走越窄